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宪法
苏俄(联)1918年宪法: 1936 年宪法,
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 1923 年曹锟宪法; 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1946年宪法
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4)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5)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2023-02-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上层建筑的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其标志性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B.政协《共同纲领》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实施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 . 民主是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的初控》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后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新中国成立至今,民主政治建设风雨走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4 . 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的章节顺序比较简表。这一变化说明我国(     
A.已经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建成了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D.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2023-01-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下列史实佐证了这一说法的是(       
①《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                                 ②“三三制”原则在抗日根据地的实行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某一文件的序言中写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可推知,这一文件是(  )
A.《论联合政府》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论十大关系》
2022-11-0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A
8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957年,依据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731件。据此可知,1954年宪法(     
A.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B.以法律确保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
C.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
2022-11-1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摘录。这体现出(     
A.基层民主制度得到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总纲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长期奉行的《选举法》(1429年制定)规定,只有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自由农才有资格作为选民。19世纪初,符合规定的选民只有18万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4%,占城镇总人口的2%不到。对于议员,当选门槛更高,只有年收入20英镑以上的骑士才有资格当选,直接将等级在“骑士”以下的阶层排除在外;17世纪中期颁布的《克拉伦登法典》更是将非国教徒排斥在各级政府之外。19世纪中后期至一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多次改革,一再降低并最终取消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犹太人等少数族裔的政治权利也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标志着全国普选运动开始。同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向社会公布。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统计,全国进行基层普选的地区,通过选民资格审查的人数占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尤其是农民广泛享有了选举权利。实施普选后,基层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民更加信赖党和政府,群众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公民享有的选举权。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英国选举权主体的变化,并指出其主要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的英国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举制度建设的共同点,并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制度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