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 道试题
1 . 符合历史潮流的变法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作出贡献,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度的深远影响亦不可低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康有为为中国社会选择了变法维新之路,请来孔子做变法的旗手,把自己从西方学来的种种东西全都挂到了孔子的名下。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出现,成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社会力量,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但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并在工业生产领域有了重大建树。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的“制度创新”,从“历史潮流”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进步性。
(2)阅读材料二,写出康有为“请来孔子做变法旗手”的著作名称,结合所学指出变法“没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力量”的含义,并概述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原则,并概述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路径,从民族复兴角度概括改革开放的作用。
2 . 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D.促进了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
3 . 某一文件的序言中写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可推知,这一文件是(  )
A.《论联合政府》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论十大关系》
2022-11-0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热点09“23”年度周年纪念-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强调以宪法为基本框架,以限制政府权力、规制民众行为、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因此,宪法至上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主义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有限政府原则等,被认为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代议制民主理论不仅为我国的民主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也为中国式民主道路定下了基调。

——摘编自《探索“中国式民主”之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法理体系的构建来看,据统计,19499月至19548月,中央颁布的法律、法令、法规文件达530件,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宪法、行政组织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经济法、劳动和社会福利法、科教文化法、军事法、民族法等众多法律在内的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虽无全面的详细统计数字,但从浙江、上海、内蒙古三地的立法情况也可见一斑。

——摘编自《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中国式民主”的基本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认识。
2023-01-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根据以上材料可知(     
A.建国初期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B.宪法规定了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D.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2022-11-16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测)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中国,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这揭示中国共产党组织与人大的关系是(     
A.共产党组织带头做守法楷模B.共产党组织包办人大工作
C.共产党组织接受人大的监督D.共产党组织领导各级人大
2022-10-31更新 | 379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7 . 1949年《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到了1954年时,新制定的宪法草案中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刘少奇在宪法草案报告中亦指出“宪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据此可知,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消除了国家内部阶级矛盾
C.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开展D.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
8 .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要实行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一天早晨一切都实行社会主义呢?这样形式上很革命,但是缺乏灵活性,就行不通,就会遭到反对,就会失败。”由此可知,毛泽东此言意在说明,宪法的制定(     
A.须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B.要克服保守主义的倾向
C.应符合过渡时期的国情D.必须由党中央全程参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日本明确提出要渐进地建立立宪制的目标,成立了元老院并将其作为立法机构。此后五年间,元老院三次拟定宪法草案,但是,政府首脑部均以该宪法草案只是抄袭西方的宪法,不符合日本实情为由拒绝采纳。1880年前后,自由民权运动扩大到全国,要求政府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等。各地兴起研究和起草宪法的热潮,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宪法私案。1882年,伊藤博文进一步调查了君主强权的德国和奥地利的宪法。1889年,日本以天皇名义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东亚最早的宪法确立了天皇的强权,仅承认了被限制的人权。

——摘编自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著《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4510月,(美国)占领当局提出《日本国宪法草案》,明确表示了修宪的原则和具体主张,并要求日本政府积极配合。在占领当局和民众的压力下,194636日,宪法草案公布,同年113日,《日本国宪法》在国会获得通过,194753日正式生效。该宪法第1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同时用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力。过去只对天皇负责的内阁,现在只对国会负责。由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即众议院和参议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三   19549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开幕时,毛泽东指出: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大会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序言中写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后日本宪法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宪法的特点,并简析其颂布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近现代宪法的认识。
2022-08-1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一)历史试题
10 . “9月27日下午,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同日,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大会还选举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庆龄等十三人为副委员长。下列关于这次“大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B.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D.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2-04-06更新 | 354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