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四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材料一中“委员制”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概述该制度实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私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从建国以来,还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林彪、“四人帮”钻了这个空子,在所谓“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幌子下,想抓谁就抓谁,对广大干部和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这一教训使我们懂得,一个国家非健全法律和制度不可。

——叶剑英《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及的法律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政治原则,并分析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有哪些新的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政治的发展趋势?
2020-06-0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8-19高一·全国·假期作业
3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架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政体的组织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作“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重要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4)阅读材料四,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
(5)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2019-01-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奥赛实验班)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全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6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两次立法高峰,1978年~1992年制定了《宪法》(1982年修订)《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二百多个重要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用于调整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对上述高峰均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A.“有法可依”的法制建设方针
B.确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时间结构
1954年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

A.82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渐完善
2022-09-3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依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1954年宪法目录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A.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B.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D.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2022-11-05更新 | 143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美术班)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82年宪法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些变化表明,1982年宪法
A.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C.加快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开放的步伐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0 . 下表为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比较(部分条款)。据此可以推知
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
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一百零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A.两部宪法内容完全相同B.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
C.后者借鉴前者部分条款D.两者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