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摘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府架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政体的组织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首次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了宪法: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     
A.推动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B.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D.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3 .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这些变化
A.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求
B.从法律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巩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旨在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022-03-09更新 | 956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1997年,自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不再使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出
A.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B.立法领域取得阶段性胜利
C.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已建成D.党的报告法律效力的提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比较(部分条款)。据此可以推知
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
第一百零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第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第一百零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A.两部宪法内容完全相同B.两者产生背景基本类似
C.后者借鉴前者部分条款D.两者性质发生质的变化
6 . 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材料表明
A.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D.我国法制体系业已完善
7 .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B.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C.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立法从以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摸着石头过河”
2020-12-06更新 | 534次组卷 | 25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治是由若干要件组成的集合概念。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法家学者们对法治进行了初步探讨,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古代法家学者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观。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罗马人则以实践者的姿态走进法治,视平等为法治要件之一.把道德作为良法的必备条件,后又加入神的旨意、自然规律等。西方法学家使法治理论很好地转化为实践。韩非子提出“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的理念,并强调法律当简明通俗,以便于君主治理天下。儒者主张用道德原则支配法律。由于皇权至上,古代中国法活在与人治的博弈中一直处于绝对劣势。

——摘编自李天吴(西方法治观与中国古代法治观的核理与比较》

材料二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国王于1215年签署(大宪章》。该法共63条,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国王臣属的基本权利。《大宪章》虽被后代国王多次删改,地住与作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它所蕴含的契约约来精神(权利持有人与权利受让人之间的契约)不仅逐步把英国引到民主宪政的道路上来,也成为后世多国宪政制度的坚实基石。

——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从恢复重建到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的发展阶段。法治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机统一的整体。

——摘编自阮洁《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中国法治建设》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法治观与西方法治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大宪章》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
9 .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10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