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2 .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讲话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其意在
A.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社会氛围B.极力突破传统思想观念束缚
C.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3 .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2020-05-0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图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立法工作得到加强
C.推动了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5 . 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2017-12-20更新 | 190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材料表明
A.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C.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D.我国法制体系业已完善
7 . 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8 .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9 . 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中说:“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邓小平的话体现了他主张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C.加强党的建设
D.进一步健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二   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2020-07-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