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示意图

秦朝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一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增设军机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100年来,党高举人民民主旗帜,领导人民在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021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1954年全国人大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融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材料五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及2018年五次修订。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1999年3月全国人届二次会议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2022-02-0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中国在专制走向民主的征途上最终取得了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另辟他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
(2)材料二中“另辟他路”指什么?选择这条道路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从中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01-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这部宪法成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雏形。“五四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等十四项职权,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常设机构,并赋予其“解释法律”“制定法律”等权力。直到1975年1月底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部宪法,这部“文革”时期的宪法深刻着“左倾”的烙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存在着缺陷和错误,标志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出现了曲折。

——摘编自王鸽《从宪法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法治建设的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颁布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对公民在诉讼中的民主权利作了明确规定。1979年颁布的新选举法将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将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并规定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修改了选举法,使我国选举法更加完备和切合实际。

——摘编自贾春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宪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积极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首次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了宪法:承认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或缺。这些变化(     
A.推动了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B.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C.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D.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97年,自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不再使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说法。这一变化反映出
A.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B.立法领域取得阶段性胜利
C.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已建成D.党的报告法律效力的提升
6 . 1982年以前新中国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调整到“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我国(     
A.确立社会主义原则B.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C.探索基层民主自治D.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 .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恢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这些变化
A.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建设的需求
B.从法律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巩固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旨在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022-03-09更新 | 956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南坪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在近代化进程中,我们在民主化法制化方面也有很多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修改后的宪法草案,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19546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参加讨论者有1.5亿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修改,9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920日出席会议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正式诞生。

——摘自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体形式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目的是什么?结局如何?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成就?
2022-01-28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1982年宪法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这些变化表明,1982年宪法
A.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B.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
C.加快了四个沿海经济特区开放的步伐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10 .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B.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2020-11-19更新 | 483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及单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