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月4日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找出材料一中能够反映中国人坚决拒绝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方针,指出其出台时国际关系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91年外国与中国建交的数量仅有4个,1992年与中国建交的数量猛增至15个,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
A.中共“十四大”作出的重大决策
B.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C.中国奉行了不结盟的外交理念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 . 1971年,尼克松讲道:“……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的讲话说明了
A.世界对抗冲突局面不复存在
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中美谈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D.美国不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4 . 1972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C.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D.多极化趋势下保持本国中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进入1960年代,中苏边境形势明显恶化。据统计,1964年10月15日至1969年3月15日,两国间边境事件达4189起之多。这些事件导致
A.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被废止
B.中国对外战略出现大调整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减弱
D.苏联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2019-01-2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1969年,尼克松曾说:“考虑到将来,在我和苏联人进行对话的同时,我可能也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这反映出
A.中国是超级大国争守霸权的中心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考虑改变孤立中国的既定政策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7 . 根据世界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利益要求来处理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关系,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也不再重复划分敌、我、友,团结一部分国家打击某个或某些国家的策略。材料体现了中国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签订《中日联合声明》
C.重返联合国
D.实行不结盟政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时期的重大外交成果。
2023-08-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1949年以来,不断有国家提出议案,建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但均因票数不够被支持美国的国家否决。1960年后,支持新中国的国家越来越多,最终占压倒性多数。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国对华态度逐渐友好B.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浪潮
C.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改革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清政府为寻求与俄国合作共防日本,决定派李鸿章出使俄国。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国务院建议邀请李鸿章访欧后再访美,因为美国的造船厂、武器制造、铁路系统和其他制造业都会使他感兴趣。李鸿章抵达美国后受到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欢迎。李鸿章谈到了允许中国提高关税的问题,并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解释了新制定的征收关税的办法。对方以时值假期为由,未予讨论。在美期间,李鸿章还会见了教会领袖,参观了美国国会及商会。

——据王珞熊志勇《李鸿章访美考》整理

材料二   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了会谈,主要涉及恢复中国主权、惩处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独立等问题。这一次,中国首脑与美、英首脑以平等的身份会晤,共商世界大事,本身就具有历史性意义。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整理

材料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进行了会谈。尼克松表示:“过去的一些时候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邀请李鸿章访美的背景,并分析美国此举的目的。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40年代和70年代两次中美会谈的原因,并指出以上三次会谈中国国际地位有何变化。
2020-07-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