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和越南两国提供物资援助,拉开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序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1949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的财政支出共计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同期的美苏两国。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对外援助》

材料二   197977日,邓小平指出:“应当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具体办法要修改。”此后,中国逐渐压缩对外援助规模,19801981年,外援支出仅占我国财政支出的0.6%。1980-1985年,中国累计向联合国系统提供了5031万美元的捐款。1985年,中国加入非洲开发银行,对其进行融资和捐款。1993年开始,由政府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企业具体执行援外项目,大量援外承建机构通过转制改革转型成为企业,变成市场主体。对外援助政企分开、注重政治与经济双重效应的机制逐步确立。1995年,中国开始对外提供优惠贷款,为受援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的生产、建设项目等提供资金支持,这符合国际发展援助的主流。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12-2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下半年,中国农业代表团、工业代表团等相继访美。中国还邀请美国许多大公司来华为自然资源开发、重工业建设、石油开采等领域提出建议。19797月,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协定》签字,该协定是“中美商务关系的核心”和“美中关系的转折点”。19798月美国副总统蒙代尔访华,向中国通报了美国为推动两国经济关系所采取的步骤: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协助中国发展水电,为中国提供贷款,鼓励美国企业界向中国投资。197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额达到24.51亿美元。

——摘编自陈从阳《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建交中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1年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为805亿美元,是1979年两国建交时的32.8倍。1979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大陆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以2000年计算,美国在中国大陆投资所带来的赢利收益高达72亿美元,比从墨西哥所收取的多了57%,比新加坡多出1倍多,是巴西的近4倍。

——摘编自于朝晖《试析7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经济关系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3-12-24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3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追随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新中国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1954年中法两国总理首次会晤,打开了两国关系的新起点。进入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中法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想借中国力量把美国赶出亚洲,决定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63年,正值中法两国核武器试验最关键的时候,《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共同声明在伦敦、莫斯科和华盛顿签署,这加速了两国接触。同时,毛泽东多次强调争取“间接同盟军”的重要性并重新解释他的中间地带思想。19641月,中法发布联合公报建交。

——摘编自张锡昌《影响世界格局的“外交核爆炸”》等

材料二   中法关系在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展现出开创性和特殊性。1997年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首次与西方大国建立新型关系。2013年中法在《联合新闻公报》中重申,两国均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建设多极世界,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平等均衡的方向发展。2023年马克龙访华期间,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强调两国致力于为国际安全和稳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寻求基于国际法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寻求在多极世界里强化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法国长期在欧盟对华政策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欧盟发展对华战略伙伴关系。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法关系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影响。
2023-11-1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辛格于197110月先行到京。周恩来与其就中美联合公报草案展开磋商。在起草过程中,美方力图把美国从台湾撤军同中国保证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方面所不能同意的。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美方重新提出台湾问题的立场,写入后来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周恩来对这一表述方式表示赞同。双方终于取得了谅解。

——摘编自陈天绶《初学集》

材料二    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00个左右国家、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涵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当前中国在全方位外交中重点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强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对外构建伙伴关系不是与所有国家构建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而是根据合作层次、领域、范围以及亲疏,建立了一系列内涵不同、领域广泛的伙伴关系。如“全天候”“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等,体现出中国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的性质。一言概之,结伴不结盟,超越了冷战思维,摒弃了霸权主义,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苏格《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中国的视角分析周恩来与基辛格展开磋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说明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对国际关系发展的意义。
2023-10-16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材料二  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3月23日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图1所示乔冠华“仰天大笑”的原因是什么?图2所示历史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2)两则材料反映出中国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3-09-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类文明本多样,世界文明皆平等,交流互鉴促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已开始与阿拉伯人通商,从而形成各自对对方形象认识的雏形。艾布·阿提凯转述穆罕默德的训示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书籍中,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商人们公正、守信,人们心灵手巧,精于手工艺品。马斯欧迪曾描述“中国国王最注重体察民情和善待士兵”。从第一本记载中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成书于851年)一直到阿拉伯地理学走向衰落的13世纪完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的描写从未中断过。伊利汗国时期的历史书、地理书等作品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呈现出突破性的进步。不过,他们曾描写中国的鸡比鸵鸟还大,把所见到的一切精美的手工艺品都称为中国产的。

——摘编自郭筠《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研究》

材料二   2001年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成立,针对阿拉伯国家开展民间友好工作。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新的双边合作机制。发展成为涵益众多领域、建有10余项机制的集体合作平台。2006年,首届阿拉伯艺术节在中国举行,成为中阿合作论坛之下中阿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重要机制。2014年、中阿双方确定2014年和2015年为中阿友好年,并倡导中阿共建“一带一路”。

——摘编自刘少华《走在古今丝路上的中阿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出现“中国形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古时期阿拉伯地理相关文献所记述的“中国形象”的特征。
(3)进入新世纪,中阿交流迈人快车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这一现象的现实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与中国建立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

材料二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相对于双边外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方得以开展并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摘编自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与欧洲国家外交关系发展的阶段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中国的多边外交方得以开展并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释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摘自《人民日报》1955421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名称。这次会议中我国提出了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与其相关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

——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交和引领式外交时期的重大外交成果。
2023-08-3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愿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与国民党集团断绝关系并对新中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通过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各国留在北京的领事馆发送了包括上述内容的毛泽东的声明和他本人的信函,请他们转交各自政府。

10月5日,英国留驻北京的总领事格雷厄姆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信件,作为对10月1日周恩来信函的回答:“英国政府正在认真研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的局势。英中之间友好、互利的商业和政治关系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代,希望今后继续如此。有鉴于此,英国政府建议,在对中国局势研究结束之前,英国领事官员与中央人民政府管辖领土内的合适权力机关之间应建立非正式的关系,以使两国政府更便于接触,并推动两国间的贸易。”

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

——据金光耀《1949-1950年英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材料二   1970年5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4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在接见英国驻华代办谭森时说:“祝英国发展,请问候女王陛下。”   从此,发展中英关系和互换大使问题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采取了若干缓和对英关系的措施,如对导致两国关系濒于破裂的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作了合情合理的处理,释放了英驻京记者格雷等,使两国关系恢复到1967年以前的水平。

熊向晖曾回忆,1971年10月26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离开当日,也是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决议的当晚,毛泽东在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叶剑英、乔冠华、熊向晖等开会,他谈到,等尼克松来访时,英国就可能接受我们的条件,就可以交换大使了。

英国的让步来得很快。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交公报,其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是:“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1972年3月13日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新华网《中英建交始末:从“半建交”到“大使级”》


(1)根据所学知识,对1949年“新中国政府没有答复英国的信件”作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2年促使中英建交有哪些因素。
2023-04-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英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