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中外关系史研究,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史的研究,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王真的《动荡中的同盟-抗战时的中苏关系》、李嘉谷的《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曹振威的《侵略与自卫-全面战争期间的中日关系》。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美关系某一阶段历史,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阶段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虽小,但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学者从新中国19492016年间发行的1720套邮票中,抽取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社会、科技八大类共计261套邮票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如下表格。

          时间
主题
革命的中国1949—1978探索的中国1979—1992现代化的中国1993—2008负责任的大国2009—2016
面对挑战88832
团结一致1001032
开放合作03722
调整改革03421
参与国际事务02423
深化经济改革03473
引领国际事务001420
发展民生经济00722

——杨柳、董天策《“方寸之间”的中国:19492016年邮票上的国家形象变迁》


该表能够反映我国发展中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写变化趋势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中华文明的底线。无论强大还是弱小,无论先进还是落后,中华民族从来都致力于提升自己,帮助他人。漫漫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不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秉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理念就是新时期以和为贵精神的具体表现。尊重对方,求同存异,不以个人或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尺度,不搞双重标准,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创新。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3月第920期)


评析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或现代外交的观点(肯定、否定或辩证地看均可),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4-01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30-80年代中美两国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美国

1937-1945年

开始全民族抗战,积极抗击日本侵略

1942年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国民政府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

废除在华领事判权等特权

向中国提供贷款6.9亿美元,又提供军事援助8.25亿美元

1945-1949年

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

国共两党内战

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出台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关贸总协定成立

提出复兴日本经济九原则

1950-1980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中美建交

中共十ー届三中全会召开

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尼克松主义发表

“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

产业转移

中美开始改善关系

1990-2019年

四大经济特区建立。开放上海浦东

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卷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 港澳回归

加入WTO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益走近世界中心舞台

亚洲文明大会,文明互鉴、交流与学习

和平演变,苏联解体

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反恐十年,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力衰退

虚拟经济盛行,贫富分化加剧

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中美贸易战

称为文明的冲突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释时要中外关联,结论时注意史论结合)
2020-02-20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深珠三校协作体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自创刊始,每期选择当时有世界性影响的典型人物作为封面,并配以简短和富有特色的介绍。下表为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人的相关信息。

时间封面人物主题词介绍
1924年吴佩孚吴将军
中国的最强者
军事天才,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刻苦学习英文,说话柔和,手段强硬
1927年蒋介石蒋介石将军
在孙(Sun)陨落之后升起
征服者
1949年毛泽东民主统一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对西方而言,这是一件无法估计的灾难
1971年周恩来周恩来中国人来了

——据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等


美国《时代周刊》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它遵选的封面人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某些动向。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时期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材料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通,丝绸销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
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以瓷器为主要商品,又称“瓷路”。
宋元时期商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推行朝贡贸易。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改革开放
以来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拓展同欧亚大陆国家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2015年,亚投行的建立与运行,对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赢得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更大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下列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个材料对美国宪法评价所用的主要史观各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