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9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风雨兼程,折射出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在2月的朝会中,文廷式要求迁都再战,但很快被否决。415日,中日双方举行最后一轮谈判,其间李鸿章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贻作回国的旅费。而对于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则无任何异议。18954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日战争:1894-1895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材料一中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清政府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谈判中基本诉求。你如何看待“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四十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冷战的起源与终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采取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简要分析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4)材料三认为美苏冷战“四十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请以亚洲地区为中心举两例加以说明。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美国当局迟迟不愿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等种种卑劣手段,致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这期间,美国大放反华言论,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强占中国台湾,肆意破坏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人民被迫奋起还击,进行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影响的扩大,美国一些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政府改变对华政策的呼声愈来愈高。19722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经过多次会谈,2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从而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定了基础。19781116日,华国锋总理和卡特总统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政府自19791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中美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顺义《略论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的对华行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上,就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清政府为寻求与俄国合作共防日本,决定派李鸿章出使俄国。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国务院建议邀请李鸿章访欧后再访美,因为美国的造船厂、武器制造、铁路系统和其他制造业都会使他感兴趣。李鸿章抵达美国后受到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欢迎。李鸿章谈到了允许中国提高关税的问题,并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解释了新制定的征收关税的办法。对方以时值假期为由,未予讨论。在美期间,李鸿章还会见了教会领袖,参观了美国国会及商会。

——据王珞熊志勇《李鸿章访美考》整理

材料二   1943年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埃及开罗举行首脑会议。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了会谈,主要涉及恢复中国主权、惩处日本以及周边国家独立等问题。这一次,中国首脑与美、英首脑以平等的身份会晤,共商世界大事,本身就具有历史性意义。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整理

材料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总统,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进行了会谈。尼克松表示:“过去的一些时候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邀请李鸿章访美的背景,并分析美国此举的目的。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40年代和70年代两次中美会谈的原因,并指出以上三次会谈中国国际地位有何变化。
2020-07-2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主流现点认为美国不应该急于承认中国的新政权,并且居高临下地认为弱势的中国定会有求于它,承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对中共政权采取“现望的态度”。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为了表明立场,采取了一系列亲苏反美的行动。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特别强调“一边倒”立场。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它彻底改变了美国决策层对中国的看法,把中国和苏联联在一起,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摘编自李怀录《建国初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原因再审视》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基本态势。苏联不仅支持越南在1978年底侵略柬埔寨,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且在1979年底亲自出兵阿富汗,推行“南下战略”,企图从印度洋侧翼包抄欧洲。苏联的政策同时将中美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一方面,美国新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对美国外交发挥更大作用,强调美国不仅要有强势的领导人,强大的国力,更要依赖通过扩大联盟体系和稳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来维护美国的西方世界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要开始改革开放就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

——摘编自倪世雄《中美关系70年:理论与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以夷制夷”的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一直被封建统治者采用。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夷”不再是古代中国周边“四夷”,而是强大的西方列强,传统的“华夷体系”逐渐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中国传统外交也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近代条约体系起源于欧洲,从法理上讲,条约体系建立在主权国家、国家法的基础上,国家之间根据平等原则,以国际条约的方式进行交往。但实际上,条约体系以西方列强为核心,奉行的是强权政治和实力原则(即西方文明标准)。

——摘编自庞嘉咏《近代中国“以夷制夷”外交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达成了中国与苏联的结盟,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从欧洲到亚洲连成一片。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绝不容忍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受到任何侵犯……中国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国家集团,决不屈服于任何大国的压力。”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的背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领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外交战略作出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调整的原因。
2020-02-2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通商口岸。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土地,列强可以在中国设厂制造。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拒签。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摘编自《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2)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        ”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3)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2020-04-03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101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在中外交往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说:“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联合作战;第二是承认和树立中国作为主要大国,在战时和战后与西方三大盟国俄、英、美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物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这样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丰富的因素。请针对如何消除西方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0-01-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