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中外之间源远流长的朝贡关系和以此为主要内涵的宗藩体制岌岌可危。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同步,朝鲜、琉球、越南遭受日、美、英等国的瓜分和掠夺,并最终与中国中断宗藩关系。1890年,朝鲜王太后去世,清廷最后一次以宗主国身份派遣使臣前往吊祭。1894年,朝鲜最后一次派遣使臣向清廷缴纳岁贡。1895年,依据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中朝宗藩关系宣告解体,也宣告了华夷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

材料二   19531231日,历尽周折,中印两国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终于开启。当日下午1点,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了印度谈判代表。周恩来对客人们说:“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展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天好起来,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立时确立的,它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摘自高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朝贡体制崩溃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朝贡体制相比,新中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二   晚清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1901年“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外交。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
4 . 外交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通商口岸。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土地,列强可以在中国设厂制造。

1901年

《辛丑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拒签。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摘编自《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2)根据材料,以“护照变化与        ”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足以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3)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礼仪与社会

材料一   古代饮食中的礼制思想,通过先秦古籍的记载得以体现:

天子举(丰盛的饮食)以大牢(牛羊猪),诸侯举以特牛,卿举以少牢(羊),大夫举以特牲(猪),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摘自《国语》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犹若可以致敬其鬼神。

父母在,朝夕恒食(先饮食),子妇佐饺(后饮食)。孝子之养老也……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

凡食之道:大充(指过饱),伤而形不臧;大撮(指过饥),骨枯而血冱(匮乏)。充撮之间,此谓和成。

——《管子》


(1)概括先秦时期饮食礼仪的特点,简析这种礼仪形成的社会原因。

材料二   欧洲礼仪的产生经历了从“courtoisie”(宫廷礼仪)到“civilite”(礼仪)弄到“civilization”(文明)的演变。“宫廷礼仪”最初是指欧洲封建君主的宫廷行为方式,16世纪泛指骑士贵族的举止方式。16世纪中叶后,随着骑士贵族的没落和新贵族的兴起,“礼貌”逐步取代了“宫廷礼仪”,成为上流社会举止的普遍性要求。这迎合了新教教会的变革,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并不断传播。

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等级社会日趋衰落。法国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政治中心由宫廷转移至市民社会,越来越多的市民阶层与贵族一样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礼貌”也经历了一个市民化的过程,被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所取代。个人行为方式也朝着理性节制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杨素萍《欧洲国家礼仪教育的变革及动因探究》


(2)阅读材料二,概括欧洲礼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1859年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欲赴京觐见皇帝,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咸丰皇帝要求行跪拜礼,想以之形成礼仪惯例,华若翰表示不能接受跪拜礼。双方经多次交涉未果,最后只好罢议,公使不必面见皇帝而直接换约。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后,西方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要求觐见皇帝,双方围绕跪拜礼又进行了尖锐的交涉。清政府最终被迫改为鞠躬礼。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文告,废止跪拜等旧礼;8月,又规定公务活动中施脱帽鞠躬礼。

1949年,外交部邀请苏联和东欧国家驻华大使,对中国外交官培训礼仪。1951年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宴会请柬须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13(西方忌讳);谈话不过分恭维,也不过分谦虚……1955年外交部礼宾司成立。1990年起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对外交活动中国旗、国徽、国歌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等


(3)阅读材料三,对晚清以来的外交礼仪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9-05-14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外交政策

材料一   西方殖民扩张

时期殖民政策简介
商业资本时期这一时期对欧洲国家来说,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也是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Q各宗主国不准许外国参与本国殖民地范围内的任何贸易。部分国家组成了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所辖区一切贸易权。殖民列强大发横财。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工业资本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英国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在中国,《南京条约》附件里确定了值百抽五的低额进出口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最有利的资本输出场所。

——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时期与工业资本时期殖民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在不少方面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作出的反应。从二战后国际政治的历史进程看,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外部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冷战阶段,另一个是“后冷战”阶段。前一个阶段世界政治的最主要特征是美苏两极对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支配着世界政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走向。后一个阶段被称为是走向多极世界,国际政治力量的基本格局是“一超多强”,这种力量格局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支配着世界政治。

——摘编自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


(2)对应两个阶段,就我国外交政策或外交活动各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020-06-06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期末(二模)历史试题
7 .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 . 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导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迸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

2018-10-10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耍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