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全球化的兴起,在没有统一的“全球法”或者说“超国家法”的情况下,国际领域亟须通过第三方权利的权威裁判来化解纠纷。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维系了几千年的“朝贡体系”趋于崩溃,晚清统治:者及民众不得不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中国为天下共主”的迷梦中苏醒。当时的中国也被迫从“传统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型,以主权为最高权威的民族国家观念萌芽。在《南京条约》规定领事裁判权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沦丧,并成为列强撕裂、瓦解中国主权的重要切口。晚清政府也逐步认识到了司法权与主权之间的密不可分、唇亡齿寒的关系。

——摘编自章安邦《制度竞争视野下清末司法主权的论丧与维护》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新思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性国际法属于一个体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

——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认识到司法主权重要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并指出新中国能够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对司法主权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911月,美国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巴黎成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尤其将中国作为封锁的重点。19507月起,美国加强对输入中国的物资和驶往中国的船只控制。此后受管制的战略物资逐月增加,到11月间已达2100余种。12月,美国财政部布了“管制外人资金法”,将美国辖区内的所有中国公私财产律加以冻结,并禁止一切在美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港口。19512月,参加“封锁、禁运”的国家增多,中国与美国正常贸易完全中断。同年518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致使参加“禁运”的国家达36个之多。

——摘编自董志凯《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反封锁效应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华封锁政策的特点与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封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外援助工作,将其视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谊、打开外交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是蒙古、越南、朝鲜以及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外援助被认为是“严肃的政治活动”,其政治色彩浓重。1976 年以前,中国共向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援助内容有现汇、物资、技术、工程和劳动力等。1977 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援外工作的报告》,将此后对外援助的金额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设定为不超过 4%。20 世纪 80 年代,“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新原则提出,对外援助逐渐演变为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更加重视以援助带动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是新中国历届政府在进行对外援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李云龙 赵长峰《从“无偿”到“互利”:中国对外援助的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外援助的阶段特征及转型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对外援助转型的意义。
4 . 1954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1”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
B.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
C.朝鲜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
D.万隆会议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苏联美国其他国家
第一年302149
第二年41.30.458.3
第三年51.7590.003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2019-01-30更新 | 3674次组卷 | 31卷引用:内蒙古固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6 . 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
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
B.冲破欧美封锁,改善外贸局面
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D.寻找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
7 .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8 .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9 .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发展成为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10 . 中国与非洲自古就有往来。而近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中非关系则是中国与非洲获得独立主权后才出现的。独立主权的获得不仅意味着中国与非洲国家享有自主处理内外事物的权利,而且双方能在国际环境中不断磨合,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性,进而产生新的战略结合点。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改革开放以前,中非关系的主要战略结合点为
A.政治革命共识B.合作发展的共识
C.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注D.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