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外交

材料一   从晚清王朝的本意上说,保持“天朝体制”和“上国”地位是宗旨,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晚清王朝誓死保留了负责朝贡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这种抗争直至1895年朝贡体系完全崩溃为止。在西方的强迫之下,晚清王朝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而按西方的要求设置了主管洋务的总理衙门,并在上海和天津设置了南北洋大臣,负责一切对外交涉。而自1875年开始,晚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设置的使领制度就更明显地反映出其对近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法原则的一种适应。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朝贡礼接见了当时列强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方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议。对晚清王朝而言,这实属无奈之下的变通与适应。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新思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性国际法属于一个体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

——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并指出新中国能够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因。
2022-05-20更新 | 255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2 . 中国是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首创者和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概念,将其定性为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利害相关、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新型国际关系。在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不同性质国家之间开展普遍性外交联系。2013年以来,中国始终强调建立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均摘编自杨扬、郭立桥《新型国际关系内涵的演变及原因探析》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强调“和”的理念,新型国际关系倡导的“合作共赢”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展现。合作共赢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也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拓“新型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当代价值。
2020-04-29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学科网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
3 . 新中国的外交在处理两场局部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援越抗法斗争的进行,与抗美援朝战争几乎同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新中国政府尽管面临着恢复经济、朝鲜战争和政权巩固等一系列事关整个国家利益的复杂问题,理应缩减战线,减少外援,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惯性推动下,更多考虑的显然是自身的国际主义义务,而非单纯的国家利益。

材料二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急剧转变,再加上朝鲜也迫切希望实现和平,中国政府虽然在战俘等问题上对美国的态度强烈不满,考虑到这种情况也采取了妥协的方针。7月,朝鲜战争终于实现了停战。经历了持续近三年的战争和紧张之后,受到苏共中央支持和主导的和平共处政策也逐渐得到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的赞同。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这时已强调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一切国际纠纷。因此,“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卷入两场局部战争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为结束两场局部战争作出让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解决国际纠纷的方式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4 .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   (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   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