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中明确地提出求同存异思想,并对求同存异思想做出了较为深刻的阐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为:既不盲目的附和他人的意见,能提出不同的意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见,不要求他人与自己简单的同一或一致。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湖源》

材料二   真正使求同存异原则名扬天下的是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的即席发言。周恩来在发言中开宗明义地郑重声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未同存异方针很快在与会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会议最终对议程中的各项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制定了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周恩来将这一历经锤炼、臻于炉火纯青地步的思想方法和政治协商艺木运用到处理国际关系上,提出了“求同而不立异”“求同而存异”的警示名言,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朋友们甚至对手们的敬佩。

——孙信、寺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看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的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化“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1)结合材料一,解释孔子“求同存异”思想的主要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这一原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起到的作用。
(2)运用“求同存异”原则,概括指出我国在祖国统一及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问题上采取的模式,并说明这两种模式是如何体现求同存异原则的。
2023-07-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某次国际会议的最后一天,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走近周恩来诚恳地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该会议中(     
A.推动朝鲜问题和平解决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中国仍然尽量利用历史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以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内外交流”是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对西方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中国不愿意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在国际上树敌。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摘编自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内外交流”基本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55年4月,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由此可知,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中印两国代表会谈
C.万隆会议D.苏共二十大会议
2023-04-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唐代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商品数额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经过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国越来越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中非交往的认识。
2023-03-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新中国初期,中央确定参加某次国际会议的目标是"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这次会议上,新中国(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促成了朝鲜问题的解决
C.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尝试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边倒”方针的实行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8 . 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与会各国的赞同。这一呼吁(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为亚非各国友好合作创造条件
③体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④打开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3-01-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9 . “万隆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国家间关系和思想意识两个层次。应该说,万隆会议是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起点。”这说明万隆会议(     
A.有助于结束意识形态的制约B.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
C.利于发展与中东的友好关系D.否定了“一边倒”外交的合理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这次发言(     
A.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B.成功推动了朝鲜问题解决
C.拓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
2022-08-15更新 | 1274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