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A.朝鲜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2022-05-25更新 | 806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求同存异——老精神的新应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其利,故曰不和也”

——何晏《论语集解》

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周恩来19554月在万隆会议上即席发言,开宗明义地郑重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老精神的新应用”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0更新 | 490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热身押题历史试题
3 . 据统计,从1955年1月到1956年6月,共有78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联系和交流。根据你的判断,这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属于
A.周边国家和邻近国家B.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C.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D.不结盟运动国家
2022-03-06更新 | 836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某市纪念馆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设计成就成果展,其中提供了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三个重要历史时期外交工作的图片资料。

根据以上图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为该纪念馆的“外交工作成就成果展”部分撰写设计报告。(包含设计主题、设计目的、图片介绍;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理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进程的延伸和拓展。中国对万隆会议的立场和态度,集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对民主中立国家的认识和对国际格局发展新变化的战略判断。这表明万隆会议
A.是特殊时期外交战略的有效探索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实践的开始D.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21-01-09更新 | 5369次组卷 | 47卷引用: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中2022届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周恩来在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认为:“它的成就对于巩固世界和平与安全,首先是巩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并为进一步协商解决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开辟了道路。”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A.首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以联合国为中心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2020-08-26更新 | 676次组卷 | 20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山东专用)-第一辑-卷1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B.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2020-07-03更新 | 968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
A.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
B.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
C.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建立了不结盟运动
D.中国借助此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