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是晚清王朝死守“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中国外交体制开始了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近代中国逐渐调整、变通、改革传统外交观念,接受、适应与运用西欧国际观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一转变中,一方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加深,民族危机愈发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瓦解,清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逐渐频繁,对外认识也愈发加深,外交观念亦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乃至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这一切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摘编自王琦 李翔《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为应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政府及时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通过与苏联的结盟和争取广大“中间地带”来维护新中国政权的政治安全,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建交过程中把“一个中国”原则作为基本前提和国际合作的政治基础。1979年以来,中国外交任务转变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由之前的侧重政治上的互利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维护国际利益的前提和首要任务。为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确定了“大融入”的战略取向,把“入关”和“入世”作为最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中国外交开始注重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平衡相结合。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由“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与1979年以来外交重点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产生的重要作用。
2 . 下表是2003—2006年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统计,对表中的数据所体现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间维和警察军事观察员维和部队
2003年4044221
2006年168631417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以联合国为中心参与国际事务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3-1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方向性模拟检测(1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洋外交初期亦有其力争主权和反对列强干涉内政的篇章,不可全盘否定。北洋初期外交不是简单的排外与制夷思想,而是积极地妥协思想和对外依赖思想的结合。北洋政府初期外交多集中于满蒙藏地区中外利益冲突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北洋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九国公约”的成立、“蓝辛一石井协定”的取消及英日同盟被拆散,均有利于中国。这些斗争的成果可以充分表明北洋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在民意推动下,主动争取失去的国家权利,也说明依赖主义的外交思想已开始向国际平等主义外交思想转变。

——魏延秋《北洋军阀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材料二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外交的主要特点,说明当时政府能够取得一定外交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成果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和”的基础与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和共同点,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争取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思想,是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思想脉络,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材料二 在欧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上逐步趋同。欧盟委员会也一直把制定统一的欧盟文化政策视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文化政策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为各成员国构建一种统一的文化身份,有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这一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盟的文化政策是欧盟经济、政治战略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在欧盟制定文化政策的同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造就了欧盟各成员国的文化特点,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一直是欧盟的重要议题。欧盟历来强调尊重各成员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并致力于保护这种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欧盟宪法条约》的重要内容,如其中第22条的重点就是尊重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

——摘编自曹德明《欧盟文化政策的核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的意义,及“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制定“五年倍增计划”,逐步提升对外援助规模,并开始将外援动机与政治安全等问题挂钩。与以往外援主要服务于经济不同,20世纪70年代末,大平内阁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强调利用对外经济援助来扩大日本在受援国的政治影响。1982年,中曾根康弘就任日本首相后,提出“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日本对世界各个地区的“战略性援助”。通过对外援助,日本加深了与被援助国的交流,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实现了多重收益。

——摘编自刘艳《战后日本对外援助的政策演变及战略分析》

材料二   新中国在成立后的二十余年间,通过对外援助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解放,并多与受援国直接沟通,其中援助多用于反帝反殖活动。1979年,邓小平表示:“肯定我们过去援助第三世界是正确的,认为但具体办法要修改。”.19805月,我国政府明确指出援外既要“促进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要为“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的方针。互利共赢成为此时对外援助的核心原则,以改变过去对外援助多采取单方面无偿援助的做法。我国还开始通过多边渠道提供对外援助,如1985年,我国向非洲开发银行提供了270万美元的捐款,并为其融资提供便利。随着援助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我国逐步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外援格局。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79年前后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发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秩序观具有双重特点,既有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秩序的认同,又有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秩序的否定。在此基础上新中国逐步表达出自己的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从主要遵从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秩序,到批判该秩序。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实际上是倡导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观。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也因中心任务的改变而发生很大变化。对西方的国际秩序观不再全盘否定,而是部分接受。同时。中国提出了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并努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作了许多积极努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20057月,中国和俄罗斯发表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两国联合声明提出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具体原则。标志着中国国际秩序观内容的重要拓展。

——摘编自叶自成、蒋立群《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的主要影响。
7 .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本意是“人民统治”“主权在民”。作为一种政体形式,民主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各国民主植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成长于本国人民的实践探索和智慧创造,民主道路不同,民主形态各异。

——摘编自浙江日报《理一理:民主是什么?谁来定义民主?》

材料二   令人悲哀的是,人类科技在20世纪的巨大进步,首先加快了“死亡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的毁灭。人类扮演了自己的“掘墓人”……机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现,使得人员伤亡的数目大大增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几个人投下的一枚原子弹就造成十几万人的伤亡。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人类文明忧思录》

材料三   “和平是人类的永恒期望”。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1021日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北京香山论坛的贺信中指出,面对复杂的安全威胁,各国要紧密团结起来,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安全伙伴关系,推动构建符合地区发展实际的安全架构,更好促进亚太地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20191022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质和参政方式,并概括近代英国对民主政治的哪些发展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学技术与战争的相互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21世纪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
2022-03-16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8 . 和平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之用,和为贵。”“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材料二   汉文帝即位之初,将军陈武等主张对匈奴动兵,汉文帝的主张是:“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朕与单于皆捐往细故,俱蹈大道,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汉景帝继续坚持汉文帝的民族政策。……贞观末年,唐与周边的突厥、吐谷浑、吐蕃、回纥、薛延陀、契丹等民族和睦相处,疆域空前广袤,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之间相濡以沫,实现了“胡越一家”。

——整理自邱成岭《论中国古代民族政策观》。

材料三   新中国的“和平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内容与表现。第一阶段(1949-1966年)“和平外交”以“保家卫国、广交朋友、倡导和平”为主。第二阶段(1966-1978年)“和平外交”以“不结同盟、利用矛盾、制止战争”为主要内容。第三阶段(1978-2000年)“和平外交”可概括为“韬光养晦、冷静观察、务实应对”。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和平外交”可概括为“和平崛起、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摘自董书含等《中国“和”文化与和平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主张相应的学派,简述这些主张共同宣示的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汉朝文景之治时期对待民族关系的主要态度,简述唐朝贞观之治时期实现“胡越一家”的主要举措。
(3)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一以贯之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根据材料三和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请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为例,分析中国在第二阶段“利用矛盾、制止战争”的具体表现;②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在第四阶段推进区域合作模式上“积极参与、有所作为”的具体表现。(只作选择不作阐述者,不得分)
2021-07-03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9 .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在二战后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新中国外交不得不做出的艰难取舍。错综复杂而又尖锐对立的国际政治大势使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国家不能置身局外„„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亟需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这是新中国自身安全和建设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毛泽东在外交上提出与苏联结盟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依据。

——引自曹冰《“一边倒”政策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最优化选择》

材料二   中国入世之后,外贸总额连续大幅增长,并于2013年,超越美国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出口额已占到了全球出口的十分之一。到202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人民币,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9%,创下历史新高。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到了世界各地。有学者测算,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2030%,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军旗《加入WTO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以及非传统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地区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前途命运也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摘自麻陆东和谐世界建设: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不得不做出的艰难取舍”的原因。结合所学,阐述这一外交方针在当时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入世”的积极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
①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的外交布局,概述中国通过主办主场外交产生的影响。
②简述中共十九大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贡献的中国特色大国的外交智慧。
2022-02-0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简表

1971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拒绝承担维和行动的会费和人员支持,放弃在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投票。
1981中国在安理会第一次投票支持维和行动,并于1982年开始为维和行动支付摊款,但仍然没有提供人员支持,对安理会绝大部分决议投弃权票。
1989中国第—次参与维和行动,派出20名文职人员。
1990中国军队派遣5万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
1992第一次派遣成建制非作战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2010中国首次举办联合国维和高级培训。
2013中国军队首次派遣安全部队参与维和行动。
2015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并发表讲话。
2015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派遣步兵营赴海外执行维和任务。
2016中国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会费国。
2020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大出兵国。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军队参加维和行动30年》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政策演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