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对英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一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一个中等强国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

——摘编自梁军《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战略呈现出“不变”与“变”的交织,下表列举了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四个阶段。

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国的外交战略
阶段目标表现
美苏争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联苏反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显现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新兴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条线(从美国到日本等国),一大片(线外国家)”
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等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美关系的变化,并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然关系”的努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不变”与“变”,并说明“变”的主要依据。
2 .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这些“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进行经济建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只要有可能,尽 量争取同一切国家发展经贸往来,发展国外市场……早在 1954 年,他就指出:“我们这 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 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逄先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力更生和对外交流关系的构想》

材料二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 周年。20 年来,中 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由 15.3%降至 7.4%,低于 9.8%的入世承诺;中国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 2300 多件,地方政府清理 19 万多件,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20 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货物贸易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 第一位,服务贸易从世界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 直接投资从世界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一位。这 20 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 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 20 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 20 年。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给自己确定的国际身份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最大盟友”“反抗美国主义侵略的主力之一”“国际现状的主要挑战者之一”。20世起70年代,中国重新调整了国际身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身份的调整续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中国以“市场经济国家”“法治国家”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

——摘编自欧阳泽华《对新中国外交的总结与思考》

材料二 回顾70年峥嵘岁月,中国外交在以下五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一是时代主题上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间关系…二是政治格局上,“从对格局的成员转变为基于和平与发展的全球伙伴”,编织起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形成了“周友遍天下”的良好局面…”五是世界方位上,从一开始被孤立封锁,到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自身成为国际秩序演变的关键因素,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摘自郑立《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并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新调整了国际身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外交“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举措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后来,在1958年9月谈到国际形势时,毛泽东还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我们比较承认我们是要有利一些”。对待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周边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把它们作为统一战线的对象。

1978年起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只同共产党联系的做法,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政党、

西欧的社会党和工党开始建立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同西方发达国家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政党进行交流与合作。

——《试论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特点》

材料二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周恩来开宗明义地讲:“今天开辟外交战线,首先要认清敌友。”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为了扩展国际空间,对亚非国家长期提供大量无私援助,仅60年代中国向越南提供的援助就达200亿美元之巨。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最主要条件,我们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的成就的大小。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讲到:在党的各项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l)结合材料一以及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哪些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原则?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实现了哪些重大转变?
(3)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影响我国外交政策“不变”与“变”的因素。
6 .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条约影响
《南京条约》“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A: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展示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篇

请回答:
(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并概括说明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
(3)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方针?促成图2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图3反映出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是什么?
2019-08-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疏勒县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态度是:“不对抗”,保持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稳定;“不树敌”,扩大与东欧及前苏联国家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扛旗”,不去寻求取代苏联原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那种“中心地位”;“不当头”,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但中国永不称霸,中国也永不当头。对这一时期外交策略的概括,最恰当的是
A.淡化意识形态,寻求生存空间
B.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C.独立自主,积极维护自身利益
D.和平共处,一视同仁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猜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补充发言》

材料二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别于上海和莫斯科签署的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两个协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01年)


(1)材料一是周恩来在哪个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同”和“异”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组织建立的主要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10 .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什么?
(2)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的身影,20世纪50年代,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原则和方针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列举其中三项重大成就。
(4)当今世界格局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形势下我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