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外交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在国际斗争中,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对象中,既包括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根据材料,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外交方针的发展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施背景方面予以简要说明。(说明:只答一种变化趋势即可。要求史实准确)
2 . 2004年,中英两国从“全面伙伴关系”迈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十余年的稳定发展,双边关系发展已进入快车道。2015年10月习主席访英宣布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英可以抛弃任何分歧以加强合作
B.这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中英两国的现实矛盾已经得以消除
D.这表明中英将共同对抗霸权主义
2017-10-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陆路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自唐宋后,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道。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更是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些特点?
4 . 中美关系与国际秩序。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宣传实际上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以新中国为宣传对象的对华宣传,对象是中国大陆居民,总体宣传思路和政策以推销中美“友谊”为主;另一个是关于新中国的涉华宣传,对象是大陆以外的世界舆论,尤其是港澳台华侨和中国周边国家,总体宣传思路是以反华、反共为主。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的宣传很难直接渗透进中国大陆,加之朝鲜战争后新中国国际声誉的迅速提高,美方评估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人、周边国家乃至第三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华宣传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以中国大陆为对象的对华宣传规模在缩减,重点转变成以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舆论为对象的涉华宣传,其规模远超同时期的对华宣传。

——摘编自翟韬《美国对新中国宣传政策的演变(19491969)》

材料二   19781216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于197911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美国军队。然而,19794月,卡特签署《与台湾关系法》,并提出要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使之“保持抵御会危及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的任何诉诸武力的行为或其他强制形式的能力”,这公然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国政府立即向美国政府递交了抗议照会,强烈抨击《与台湾关系法》对中美关系发展带来的伤害。20世纪80年代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两国交往向各层次、各领域拓展。

——摘编自杨洁勉《中美外交互动模式的演变:经验、教训和前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宣传策略的总体特征,并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新中国宣传策略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应对中美关系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名称参加者国宴内容
开国宴(1949年)中共领导人、解放军高级将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国民党起义将领、工农兵代表、少数民族代表周恩来总理发表热情致辞,为共和国祝酒。宴会主菜有红烧鱼翅、红扒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等。宴会酒为山西汾酒、黄酒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宴(2008)出席开幕式的美、俄、英等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成员、代表团等宴会设九桌,以鲜花为名,寓意百花争艳繁荣与奥运大家庭和谐。菜品中西合璧:瓜盅松茸汤、荷香牛排、鸟巢鲜蔬、酱汁鳄鱼。配备筷子、刀叉,实行分餐制。
G20杭州峰会国宴(2016)出席峰会的各国首脑及外方代表团国宴布置基调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国。晚宴餐具为中国瓷器,设计采用传统水墨方式表现中华文化。用杭帮菜,佐以葡萄酒。
国庆70周年国宴(201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及4000余名中外人士《迎宾曲》喜庆欢快。招待会主宾区台鲜花吐艳;华表、长城等元素与56各民族面塑人物交相辉映;展现春夏秋冬意蕴的果蔬雕刻鲜活灵动,象征着祖国四季繁荣。

——据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吴德广《新中国国宴的前世今生》等整理

提炼表格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来自世界银行、日本政府、西欧多边和双边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得到了30-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对外援助B.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D.务实理性外交利于国内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中国大规模的对非援助逐渐停缓,不再过多强调“无产主义国际精神”和“同志加兄弟的友谊”,而是突出“互利”的原则,因此在之前占主体的无偿援助比列逐渐下降,贴息贷款和政策性补贴援助的比列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从本国和非洲国家实际情况出发,在原有成套项目基础上增加了技术合作、减免债务、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

——摘编自蔡欣然《中国对非援助模式研究》等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2000年10月10-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新世纪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国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先行者,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摘编自张忠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挑战与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国援助非洲在20世纪70年末之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历史背景。

2019-09-18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学期新起点历史试题
8 . 国家安全观从古到今一直在国家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闪烁着智慧光芒,在推动和维护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治兵然后可言息兵,讲武而后可言偃武”“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早已成为古人的思想共识并成为寻求国家长之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地缘安全环境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中原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掌握的经济、文化资源比周边地方雄厚,对边疆游牧、渔猎民族产生强大吸引力,从而增强了“中华一体”的国家安全目标观,也导致了安全的威胁主要体现政治领域,尤其体现在军事斗争中,这也使中国古代战略学家与历代王朝均认识到治国安邦、抵御外侮的基石是增强国家实力。中华民族生存圈边缘的山脉、大漠和海洋,形成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天然国家安全防御屏障,农耕文明的生存条件相对优越,生活方式相对稳定,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原则,较难产生强烈的扩张动机。中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防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防御性工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安全战略文化本质上是防御性的;中国传统“和合”地缘文化特别强调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秉承“协和万邦”的文化理念,重视国家关系的和谐,主张对外关系要行“王道”,反对战争,在“和合”地缘文化的影响下,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逐渐形成。

——尹朝晖《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式,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国家安全观,提出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新时代总体安全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传统安全观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代国家安全观与我国古代传统安全观相比较所呈现的变化,并分析新时代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