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德国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有责任把有关当前欧洲形势的某些事实摆在你们面前。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一一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二   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2日,倒塌于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联邦德国领导人科尔详细列出了他的路线图:两个德国要从“合作伙伴”到“联盟”,再成为“联邦”。十二个成员国把关系框架转变成为了欧洲联盟。在许多犹豫之后,让超过十个曾经被铁幕分开的国家加入了它们的圈子。

——吕克范米德拉尔《通向欧洲之路》

材料三   二战后,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非常彻底。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战后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通过历届政府的不懈努力,有力地推动着德国与东方国家的和解进程,使德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丘吉尔对欧洲形势的认识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演说的意图。
(2)战后德国历史与欧洲形势演变息息相关。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战后德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
(3)二战后德国重新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对于德国重新崛起的原因,有两种视角可供选择讨论:①德国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走和平崛起道路。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简述德国“置身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德国能“顺利加入联合国而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人彻底反省历史。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简述德国人是如何反省历史的。
2020-07-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 维利.勃兰特(亦作威利.勃兰特WillyBrandt,1913年12月18日——1992年10月8日),德国政治家,1969年一1974年任西德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它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0年12月7日上午,整个东欧大雪压境,这是东欧最寒冷的季节。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仪式,随行的人开始等着这个仪式的结束,突然,勃兰特的双腿跪在了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下,他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同年美国《时代》周刊把他评为“1971年新闻人物”。勃兰特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

——搜狐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勃兰特实施新东方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兰特获得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
2020-04-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本国首都东柏林与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除了两国上层彼此不接触、不来往之外,民间接触也十分困难。“柏林墙”只有七个过境站,实际上阻断了东、西柏林及西柏林与民主德国其他地区的一切交通联系,使两国骨肉同胞相互不能正常往来,人口200多万的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也仅仅只借助于三条空中走廊、四条公路、四条铁路和三条水路……不少民主德国公民出于各种原因,冒着生命危险非法翻越“柏林墙”,逃到西柏林和联邦德国,逃亡流血事件经常发生。

——摘编自吴友法《“柏林墙”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材料三   1989年东欧剧变为德国统一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美英法苏原占领国持有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反对德国统一;法国提出有条件支持德国国家统一,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使统一后的德国融入欧洲,以此限制德国的强大。同英法不同,美国则支持德国统一,其前提是统一后的德国须承认德波边界现状,继续留在北约;而苏联要求统一后的德国退出北约,成为中立国家。面对美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对立立场,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凭着对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责任心,加紧外交谈判,1990年7月在同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会晤时,在统一问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1990年9月12日,美英法苏外长和两德外长签署“4+2”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分裂历史由此结束。

——《德国:由主权统一到内部统一》


(1)指出图1中与德国疆域变化相关的条约名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重新统一的原因和影响。
2020-07-0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63%。 

——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所说“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请各举两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中“结构性的变化”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2020-06-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摘编自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有人将其同美国二战后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区别。

——张鑫:《“一带一路”根本不同于马歇尔计划》

材料四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外”的原因,据此分析当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2)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与“一带一路”实施目的的主要差异。
(4)材料四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020-05-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战后德国分裂,联邦德国一直不承认民主德国,视其为德国东部领土,并于1955年推行哈尔斯坦主义,即: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建交,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及经济衰退,以及联邦德国对苏联东欧的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迫使联邦德国的政治家们从60年代开始酝酿一个新的东方政策。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维利?勃兰特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出任政府外长和政府总理,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谋求德国统一。1969年勃兰特出任政府总理,继续推行缓和政策,最终完成了新东方政策的转变。勃兰特说:“我们的东方政策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认为,一个共产党政权不可能支持美国的“领导”地位,而蒋介石又是国民党内能“在战后把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唯一领袖”。这样美国政府就把美国战后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与支持蒋介石政权结合起来了。

——摘编自陶文钊《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制定》

材料二   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其目的是阻止东德民众逃往西柏林。但是一批又一批东德人千方百计争相穿越柏林墙。美国总统肯尼迪和里根都曾在西柏林演讲,呼吁苏联领导人拆掉柏林墙。989年,风从西方来,东欧剧变爆发􀆻􀆻柏林墙倒塌后,东西德实现统一。

——改编自俞飞《柏林墙:历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丑陋伤疤》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倒塌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冷战时代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你如何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所示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020-02-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编自2002年墨西哥《环球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朝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图示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期,战胜国在讨论分区占领德国时,尽管柏林位于苏占区,但是它作为德国的首都,还是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本形成。苏联认为,如果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柏林就丧失作为德意志首都的地位",西方国家没有理由再留在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在比较了各种方案以后,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最终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12月份取消封锁,柏林危机平息。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柏林危机产生和平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危机的影响。
10 . 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但是,继承了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相关史实。
(2)“柏林墙的倒塌”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3)据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2019-09-1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