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解体和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国西南部,其中80%是亚美尼亚人,基督教是亚美尼亚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基石。而伊斯兰教是阿塞拜疆国内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由于苏联实行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轨道,再加上几十年来长期被压制的民族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此时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1990年从1月14日至20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巴库出现多次民族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14、15、16号,共有56人死亡和多人受伤。苏联政府在声明中表示,如果动乱继续发展下去,全国局势将受到影响。按照阿塞拜疆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截至1月底,该共和国由于罢工造成的损失约为2.5亿卢布,骚乱使20万人沦为难民。直到苏联解体之前,纳卡地区的民族冲突仍然不断,解体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甚至爆发了战争。

     ——摘编自卢伟《前苏联民族矛盾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带来的影响。
2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结果适得其反,相继发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引发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事件的是
A.《和平法令》B.《国家与革命》
C.《阿拉木图宣言》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2022-05-10更新 | 267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1988年《莫斯科新闻》报道了一个民意测验,测的是“对现状的不满是来源于商品匮乏、法律不健全,还是缺乏社会正义”。结果大约有半数的苏联人选择社会正义的缺乏,该选项排名第一。由此可见,苏联体制的重要弊端是(       
A.经济体制日益僵化B.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C.农业发展长期滞后D.社会发展失去平衡
4 .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1914年,因为圣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语发音,当局决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列宁逝世后,为了纪念列宁,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9月6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颁布法令宣布列宁格勒恢复圣彼得堡旧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改名为彼得格勒折射出苏德紧张
B.改名为列宁格勒体现苏联经济的发展
C.圣彼得堡是理解俄罗斯的桥梁
D.恢复为圣彼得堡表明苏联时代的结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探讨苏联解体,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苏联国家的解体,一个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前者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后者是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二者不可以混淆。这表明
A.国家解体和制度终结无因果关系B.研究历史要深入到事物本质
C.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D.两极格局的瓦解具有必然性
7 . 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修建了要塞,并扩建为圣彼得堡,后又曾改名为彼得格勒、列宁格勒。与该城市直接相关的有
①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②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大火
③纳粹德国北路军的包围   ④苏联完全解体宣言的签署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1-09-18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9月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末,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要之满足。”上述认识的出现源于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确立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9 . 俄国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数次更名,1914年改为“彼得格勒”,1924年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改回“圣彼得堡”。与1991年这次改名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彼得一世改革B.十月革命C.东欧剧变D.苏联解体
2021-05-03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周年知识整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不结盟运动主要会议决议

20世纪70年代《卢萨卡宣言》宣称“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通过《关于不结盟和经济发展宣言》;决定建立常设的部长级协调局和不结盟国家驻联合国代表协调局,规定此后每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
80年代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
90年代要求建立一个以和平、公正、平等、民主、完全尊重国际法则为基础的新国际秩序。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以加速科技进步作为工作中心,集中从企业改革入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消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主要目标是从1986—2000年15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4.7%,国民收入翻一番。

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1990年春,戈尔巴乔夫提出更大范围的经济改革,在所有制形式方面,国家、集体、个人不分主次,缩小国家所有制比重,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形式,计划从目前85%降到30%左右,生产性设施、航天工业、军事设施、国家银行归国家所有。……戈尔巴乔夫改革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严重恶果。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条约的具体名称,并阐释该条约给英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给日本带来的有利影响。
(2)解释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的含义。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根据材料三,概括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发展战略”的措施。
2021-05-02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