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一变化
A.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B.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
C.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D.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佣规模扩大
2 . 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然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该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影响水利工程建设B.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
C.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
3 . 如图为唐宋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
A.导致了宋朝政府发行飞钱B.反映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C.促进了唐宋铜钱体系变革D.冲击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4 .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为什么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是如此的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首要特点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可可、茶、咖啡)新的染料(靛蓝、胭脂红)。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
2021-04-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代一改以往商税征收多依靠关市之征,不少场务(税收机构),上至都税务、商税院,下至税场,都有“设在桥梁附近者”,该变化可以说明宋代
A.市民阶层开始兴起B.开始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C.基层组织职能转变D.商税逐渐成为重要财源
7 . “含沙”作为一种生活在潮湿阴暗之地的毒虫,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记载十分详细且频次很高。到了唐代,除医书外,其它文献对“含沙"的记载明显减少。“含沙”记载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变化增强民众体质B.人居环境的恶化
C.江南区域经济开发成效明显D.传统医学的进步
2021-11-18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使人们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闲时解症,忙时雇佣,因此有了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的劳动力市场。……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即以工商业为主,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杂处之地。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英格兰1520~1801年城市人口估计(千人)

年份152016001670170017501801

人口
英格兰总人口240041104980506057708660
伦敦人口55200475575675960
其它城市人口7013520527554014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前后英国城市人口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初,冶铁基本由官府垄断,官铁为明政府的武器制造、各类官船、修理宫殿等提供大量原料。洪武以后官铁逐渐减少,民营铁业日益增多。明朝廷不得不实行官民铁课改征折色(征收银两),到市场购买所需钢铁,最终官铁到明末完全被民铁取代。这反映了明朝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专制政府对社会控制力的松弛
C.出现众多商人群体D.税制变化推动民营手工业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2021-09-04更新 | 490次组卷 | 30卷引用: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