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东十三行,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约束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须有彼辈转达,是又有唯一之外交权;以经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所束缚,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贻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拥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官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1661年,查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媾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别体现的经济思想,概括指出与十三行相比,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材料二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行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敷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简法。”到1912年,商会覆盖了除内蒙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区。在抵制美货、挽回利权、国会请愿、兴办教育等活动中,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闾里制”起源于先秦。简单说来,就是把城里的居民,按一定户数用高墙圈成方块状的“闾”;墙上设门,供居民出入;门侧设“弹室”一类的机构,配置“里正”一类的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内中居民。

“闾里制”至隋唐进化为“里坊制”。唐代长安城大坊内部,四门加一条十字街,小坊内部,两门加一条横街。日出开坊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

北宋定都汴梁后,里坊制遂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街坊制”。

至满清入关,北京城居民的住宅,又再次被栅栏分割、封闭。栅栏门晨启昏闭。清朝中叶以后,栅栏渐渐消失。

——据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中“单位大院”兴起。机关、工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分得一块城市土地和一笔建设资金。各单位将土地用高墙一围,在内部自行规划办公、居住资源,工作、生活高度一体化,就成了一个个单位大院。

1952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批评“每个单位都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自成一个小天地”,是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196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向中央提交《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指出:“由于建设计划是按‘条条’下达,各单位分别进行建设,北京市很难有计划地、成街成片地进行建设,至今没有建设一条完整的好的街道。……不少单位圈了很大的院子,近期又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

——据谌旭彬:《中国城市居民小区“千年建墙/拆墙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居民区演变的特点及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位大院”兴起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2018-02-1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明代中期至汉口开埠,它是传统商业市镇的兴起与鼎盛时期;二是汉口开埠至张之洞督鄂,它是早期现代化的萌动时期;三是张之洞督鄂至清朝灭亡,它是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论是从城市史的角度,还是从早期现代化的角度,都值得加以总结。

——摘编自《明清时期汉口的发展历程》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和早期现代化的角度,以汉口在明清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例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
6 .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D.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2017-11-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上海以棉、布贸易为基础形成了内河航运、长江航运及沿海的北洋、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五条航线。十八世纪后,上海棉布又大量转销欧美,外国人称之为“南京布”。鸦片战争前夕,每年平均从广州出口海外的“南京布”就数达一百二十万匹……

——王守稼《明清时期上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历史命运》


材料二   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

——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四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开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 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上海地区得以经济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上海地区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017-11-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还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并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也”。由此形成了对粮食生产尤为关注的良好传统,故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存量可以保证国家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最低的生活需求,但灾荒年份难以满足粮食需求,导致饥荒的发生和蔓延。

——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给参加农产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为期10个月的短期贷款,到期时如果粮食市场价格高于贷款额,农民可将粮食出售然后偿还贷款及利息;如果粮食市场价格低于贷款额,农民则不必归还贷款,而是将粮食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并且,对按政府计划减少播种面积的农民提供补贴。

在19745万公顷的广袤耕地之上,美国农业形成了产业发展商品化、生产分工专门化、生产方式高新技术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纵观美国农业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显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摘编自《美国是如何炼成“粮食帝国”的》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维护粮食安全举措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农业政策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分化相权
B.重农抑商
C.不抑兼并
D.重文轻武
2017-11-1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
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