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春种-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唐代诗人李绅(772—846年)《悯农二首》反映了
A.古代农民为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B.“安史之乱”期间农民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C.唐代土地兼并导致了贫者无立锥之地
D.农民的辛劳和产出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力
2020-08-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春秋.谷梁传》:“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清净优越之地);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日士,辟土殖谷日农,作巧成器日工,通财鬻货日商。”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材料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明代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焉,以求尽其心。”。

材料四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明代伍袁萃《林居漫录前集》:“(明朝中晚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15世纪以后的明朝,“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逐渐变成了“士商工农”。

材料五   光绪二十八年,中国首个商会正式成立。同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次年一月商部奏准颁行《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富之区,不论系会垣,系城埠,宜设商务总…….”至宣统三年计有商务总会五十余所,商务分会八十余所。……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商会法》,同年全国各地正式组织的商会达1242个,会员在24.5万人以上。清末,商会曾发动或参与抵制美货、收回利权和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诸省商会大都赞成革命共和。新中国成立后,另组工商业联合会,旧商会始告解散。

——摘编自朱汉国、马世力主编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1)提炼材料一强调的基本经济原则,简述统治者强调这一原则的初衷。
(2)从材料二的多种史料看,我国古代的“四民”有哪些方面的区分?指出这种区分的本质。
(3)分别概括材料三中司马迁、王阳明对“四民”及其从业的看法。
(4)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归纳两条明朝商人社会地位提升的原因。
(5)阅读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步入近代后中国商业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列出一例商人或商会为近代前期中国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史实。
2020-08-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代户口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地位最低,且要世代世袭,不能轻易脱籍。到官府手工业中轮班服役的工匠叫轮班匠,由各行省遣派到京师轮流服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普遍实行“匠班银”制,轮班匠役一律征银,政府以银雇工。实行“匠班银”制的意义不包括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了官办手工业发展并强化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松弛了匠籍的人身依附从而解放了生产力
4 . 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叫“匠户”。唐代工匠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 内定期服役,宋代时匠户被宫府强制役使,元代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匠籍”,明代 时匠户要到官府轮班服役,清朝顺治年间废除“匠籍”。元代时编入“匠籍”的工匠
A.可以改变户籍并且能够自由流动B.在轮班服役之外可以自由经营
C.只能在长安的“东西织室”做工D.必须世代相袭且不得脱籍改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知工,工不如南,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当时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妈祖原本只是以福建为首那些靠海生活的人所信仰的一-位地方女神,宋宣和五年(1123年),妈祖开始得到朝廷正式认可,绍兴四年(1134年)赐妈祖为“灵慧妃”,自此妈祖完成了从地方女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并于清朝成为可与皇后相匹敌的最高地位的女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历代朝廷对于海洋的重视程度B.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C.对外开放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D.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联系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指出:“(中国)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最能体现“商业革命”内涵的是
A.出现区域性大商帮B.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C.逐渐放弃抑商政策D.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描述了他生活时代的经济情况:“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该描述体现的农业思想是
A.精耕细作B.因地制宜C.注重农时D.趋利避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人测算,晚明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70年代年均约28.5万两,80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唐朝诗人王建在《织锦曲》中说:“大女身为织锦户,名在县家供进簿.一匹千金亦不卖,限日未成官里怪。”诗中描述的手工业类型是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