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民间工商业发展过程曲折而艰难,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其中影响古代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
A.商业交易手段
B.交通条件的现状
C.农业的发展状态
D.政府的态度
2 .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明清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D.明清农业生产面临倒退危险
3 . 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A.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4 .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B.万历年间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5 . 《通典》记载:(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材料所反映唐代商业较前代的新发展是( )
A.出现夜市且分布比较普遍B.交通发达且配套设施完善
C.草市出现且成为商业中心D.店肆众多且坊市界限打破
6 . 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A.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7 . 下面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围绕该图说法错误的是(   
A.农耕区的不断扩大使天然植被被破坏
B.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C.汉朝以后农耕区的迅速扩大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有关
D.该图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2016-11-27更新 | 9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安徽省阜阳一中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
B.曲辕犁
C.风力水车
D.石刀石斧
9 . 南宋学者叶适说。(三代)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到汉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认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叶适的观点是(       )
A.宋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商业发展
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该政策存在弊端
C.经济重心南移,促使人们经济观念转变
D.表明义利兼顾的观念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10 .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原来“民人屯聚之所谓村,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将禁防者谓之镇”,现在是“民聚而庙,交易其所”谓之“市”,“市大而形胜会焉谓之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江南市镇都由军镇演变而来
B.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C.市镇的兴起让江南的村落消失了
D.市镇中普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