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       ②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       ④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019-01-30更新 | 1937次组卷 | 35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孟子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官府垄断了商业和手工业
C.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
D.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4 .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2018-11-23更新 | 887次组卷 | 48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可以说是我国服饰文化的巅峰之作,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中你不能看到
A.皇帝龙袍上的九龙体现专制色彩
B.汉代商人致富后多穿丝绸
C.中山装和旗袍都有中西合璧意味
D.建国初布拉吉曾一度流行
2018-11-0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桐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仔细观察下列钱币的图片,根据其中的信息判断哪些一定是赝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上写着:“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地俱经垦开无余,嗣后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着听民耕种。……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此材料反映出
A.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
B.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
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
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018-11-01更新 | 1430次组卷 | 94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金安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胸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