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2 道试题
2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冲写道:“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A.长安城设东西两市B.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C.“市”突破时空限制D.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 .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200多年以后,这一航海盛况却在中国逐渐销声匿迹。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A.明初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B.戚继光沿海抗倭
C.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郑成功收复台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进入宋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营”的社会热潮。该现象反映了宋代
A.农业经济走向衰落B.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封建等级观念的冲破D.商品活动不受限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图是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据此判断,该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西周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6 . 在某地发现的一座古墓中,随葬品有青铜剑、丝织品、唐三彩、活字印刷品等。这座古墓的朝代最早可能为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2020-08-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分水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回头考历史试题
7 .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当时的“耕”采用了怎样的先进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对图片信息解读准确是
A.此生活场景出现于原始时期B.图中生活以土地国有制度为前提
C.体现了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点D.反映了古代富足祥和的农家生活
2020-07-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关于苏州地区古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时期,江东地区使用的曲辕犁即是发明于苏州地区
B.园区发掘出大量古稻田,证明先秦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苏州博物馆收藏的秘色瓷莲花碗,系元代成熟的青花瓷
D.清政府在姑苏城设置官营织造署,表明苏州丝织业发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
A.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丰衣足食的情景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