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229 题号:10770691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当时的“耕”采用了怎样的先进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1】探究题
阅读下列材料: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乾隆皇帝是怎样认识对外贸易的?他的理由是什么?
(2)这一认识对清朝对外关系有什么影响?产生了哪些后果?
2011-05-16更新 | 10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

——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019-03-01更新 | 3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2016-12-12更新 | 3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