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1492年前的中医著作《滇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玉米须”的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滇南本草》没有任何史料价值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历史记载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对画像石及其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画像石只是艺术作品,对历史研究价值不大B.按史料性质分类,画像石属于文献史料
C.画像石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D.画像石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经济十分发达

3 . 历史解释是史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史料解读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也就无从谈及史学。史料的解读,包含文本考辨和意义阐释两个方面。文本考辨的目的是确定史料文本的性质和价值。意义阐释则侧重释读史料所包含的事实信息,确定史料在具体的解释框架中的关联程度和确切含义。某种史料是否具有价值,需要用心发掘;史料往往是分散和零碎的,需要耐心收集;史料也是真伪混杂的,需要细心鉴别;史料的含义通常是隐晦不明的,更需要精心阐释。

—摘编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史料解读的原则。

理解评价

震泽镇元时村镇萧条,居民数十家,明成化中至三四百家,嘉靖间倍之,而又过焉。
平望镇明初居民千百家,自弘治以后,居民日增,货物齐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枫桥目之。
黎里镇明成弘间为邑巨镇,居民千百家,百货并集,无异城市。自隆庆迄今货物贸易如明初,居民更二三倍焉。
擅丘市成化中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铁冶为业。至嘉靖数倍于昔。凡铜铁木圬乐艺诸工俱备。
吴江县市元以前无千家之聚,明成弘间居民乃至2000余家,方巷开络,栋宇鳞次,百货聚集,通衢市肆,以贸易为业者,往来无虚日。嘉隆以来,居民益增,贸易与昔不异。

—乾隆《吴江县志》卷四《镇市村》

(注:吴江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2)依据上述史料,你能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通过以上史料,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事实关联

新航路开辟广州“十三行”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南方谈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次工业革命丝绸之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海上马车夫”

(3)历史事实之间有着横向、纵向的关系。横向即比较同一时空不同空间的历史事物,纵向即按照时序叙述历史事物的发展。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自行补充一个信息,简述其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Ⅰ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Ⅰ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Ⅰ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
材料二: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CCTV《丝绸之路探秘》
材料三: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 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                                                               
——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1)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
(2)分析“南海一号”沉没前所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3)有学者认为,在世界航海史上,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大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丝绸之路比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更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5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趣的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

(1)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93年5月,粮票在我国停止发行使用,与粮票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其它副食品票证。而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家族其它成员则在早几年已悄然淡出。而在此之前,买什么东西都要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3)材料三反映出了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4)农民的衣、食、住、行归根结底是与土地联系在一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是如何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
2016-11-27更新 | 5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青铜器中,裘卫四器中有铭文记载:周共(恭)王三年,裘卫用价值80朋的一块玉璋,换得矩伯的十田;共(恭)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三两帛,矩伯以一片林地作抵。下列对材料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
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
7 . 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汉代丝织业相当发达,从文字、文物、外贸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下列信息对研究汉代丝织业发展最具史料价值的是
A.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业的字中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B.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三种典型的丝织刺绣:“乘云绣”、“信期绣”和“长寿绣”
C.唐宋时代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和天鹅绒等都是对汉代纺织技术的沿袭与发展
D.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称“中国产丝……运至罗马……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9 .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10 . 下表是两汉史书中手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内容出处
“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满足指标),不合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桓宽《盐铁论》
“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山阳、东郡、汝南皆为郡县名称)班固《汉书》
“见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粗劣),贾(通“价”)或强令民卖买之。”司马迁《史记》
上述史料主要反映了汉代(     
A.垄断性经营破坏平等竞争机制B.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C.官营手工业经营管理亟需调整D.私营手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