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下列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先秦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B.农业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C.盐铁官营制度逐渐强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 . 西周周恭王三年,一个叫矩伯的人为觐见天子,向裘卫先后索取了价值八十朋(贝的单位)和二十期的礼物,作为交换,矩伯分两次付给了裘卫十三田(1300亩)的土地。据此可知,当时(     
A.贝只是专供贵族使用B.作为货币的贝价值大
C.分封制度已开始瓦解D.土地买卖现象很普遍
2022-09-21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2-2023学年高一初高衔接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5 .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C.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6 . 2013年,被誉为中国“第五发明”的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下列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
B.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
C.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际的运用价值
D.材料二是艺术品,不足为证
2021-09-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天立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4·上海·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7 .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019-01-30更新 | 5581次组卷 | 8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B.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C.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9 . 《唐六典》记载,“凡市,……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唐代中后期的诗文中则有苏州“夜市必菱藕”、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等种种描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夜市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
B.诗文记录多夸张之辞,不足为信
C.史料记载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情况
D.唐朝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已,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2018-09-05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8年高三8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