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1 .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杜甫《夔州歌》)作为史料,该诗可用于研究古代四川
①水路交通运输
②魏晋商品经济
③唐诗宋词盛况
④地域文化特色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 .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
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
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
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摘自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016-11-27更新 | 98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2017学年重庆市万州区第二高中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盂”铭文记载:矩伯庶人在裘卫那里取了朝觐用的玉璋,价值贝八十朋,可以付给“十田”;矩伯又取了一些皮货、衣物,共值贝二十朋,可以付给“三田”。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化现象严重B.贝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工商业管理较为严格D.官营手工业十分发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6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信阳高级中学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我们认为西洋的那些国家都很小。从农业国那种只有田地多、人口多才算富强的价值判断他们,认为他们的土地面积小和人口少,所以国力自然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殊不知,在工商业社会中,决定国家强弱的已经不是这种标准了。另外,我们看不起这些异国商人,看不起这些以工商为立国之本的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对他们就有一种先天的鄙视。一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我们强大帝国海军和陆军,被实际上只由几千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16艘战舰,4艘汽艇,4000名英军)所击败。我们中国人才梦醒,对这些“洋鬼子”不得不刮目相看。

——摘编自何新《中国文化史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围绕“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是某学者整理的宋、明两代经济状况比较表(部分)
宋(960—1279年间)明(1368—1572年间)
钱币铸造量(全国)26,000万贯400—600万贯(约等于宋代熙宁年间一年铸造量)
劳动力价格(江南地区)技术劳动力(月工资)约4500钱加9斗米约6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
士兵(月工资)约3000钱加15斗米约200钱或同等价值谷米
实际流通主要货币(江南地区)金、银、钱米、谷、银、布

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
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
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济秩序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出口以丝绸、漆器、铁器等为主。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陶瓷成了我国古代出口的新兴产业,重要的转折是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管理机构——市舶。宋代,各类书籍,包括经典开始出口。元代由于棉织业的兴起,出现了我国出口的第三大军。明清时期,棉布成了主要出口品。进口商品早期有犀角、象牙、香料、珍珠、宝石、琉璃、药材、马匹、珍禽异兽、布匹、木材,也引进了棉花、烟草、玉米、番薯和多种蔬菜等作物。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1860年,在英国进口商品中工 业原料——棉花居于首位,其次是谷物,后面的依次为食糖、羊毛、生丝、木材、茶叶、油料、酒和黄油,这些是进口价值最大的前10种商品。

第二个10种商品是牛脂、亚麻、铜、皮革、丝织品、咖啡、烈酒、烟草、大米和铁锭。这些进口商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打算再运往国外销售的,英国正在迅速变成一个欧洲(且不说世界)市场和中间商。1860 年,出口商品中列于第一位的是棉织品,其次是羊毛织品,再次是钢铁,后面依次为棉纱、亚麻织品、羊毛和羊毛纱、男子服饰和女子头饰、机器、金属器皿和餐具以及煤。此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货品:铜、衣服、皮革制品、啤酒、麻纱、陶器和瓷器、丝绞和丝纱、化学制品、纸以及别的许多东西。

——摘编自[英]W. H.B.考特著、方廷钰等译《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发展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近代英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四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四,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4)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019-09-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