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出土于东汉的画像砖(局部),整个画像砖描绘了多人从事狩猎、纺织、酿酒(包括汲水、运粮、烧煮、装坛发酵等环节)、饲养家畜的情景。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手工作坊初具规模B.庄园里的生产情形
C.男耕女织分工协作D.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清之际,江南是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区,每年从华北地区输入北花,从湖广地区输入襄花。山东、河南等植棉区,由于不善织布,每年却要从江南大量输入棉布而向江南等地输出棉花。据此可知当时(     
A.棉纺织业出现新生产关系B.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江南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3 . 明中叶至清康雍乾年间,由于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出现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立足于全国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禁海”定为国策。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根源在于(     
A.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C.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D.西方殖民侵略的现实威胁
4 . 《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称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关注(     
A.精耕细作B.开垦荒田C.休耕轮作D.改良工具
5 . 《清高宗实录》记载:“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察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仁宗实录》也有记载:“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稗尔永遵,故兹救谕!”以上两则清朝皇帝给英国使团的回复救谕说明清朝(     
A.物产丰盈无须与外界交流B.天朝上邦的意识根深蒂固
C.有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D.顺应了世界时代发展潮流
2023-02-14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代手工匠均入匠籍,生产官府所需物资。工匠分住坐匠和轮班匠两种:住坐匠附籍于京师;轮班匠住于原籍,轮流到京城服役三个月。明中叶以后政府逐渐以“班匠银”制度取代轮班匠制度,轮班匠一律输银代役,不用赴京服役。这一变化(     
A.减轻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B.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C.说明白银已成为唯一流通货币D.说明住坐匠技艺高于轮班匠
7 . 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8 . 《左传》记载:“偪介之关,暴征其私。”有学者认为“偪介之关”是指“迫近国都之关”,“关所邻近,征夺繁复”。这一观点表明当时(   
A.城市的经济职能得到发展B.关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C.农民的赋税负担比较沉重D.统治者重视发展工商业
9 . 《清代全史》记载: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诸色贮币,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由于市场和规模扩大,张翰遂雇佣附近无业的游民和工匠采取“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方式组织生产,工匠工钱支付方式或“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这反映出当时(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普及
C.农村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官营手工业日益的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初东京开封的商业活动开始出现侵街现象,导致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下令拆毁,招致群议四起。宋仁宗即位后,面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干脆下令允许居民临街开设店铺,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最终崩溃。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宋代摒弃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B.商业发展影响统治决策
C.宋代采取完全开放的对外政策D.民众斗争决定统治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