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四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根据材料四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1-09-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主要贸易港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唐代的海外贸易已达波斯湾沿岸,主要贸易区域在巴格达经印度、马六甲至广州航线以北地区,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数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选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无敌兴兵贪一时战功,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乾隆帝坚决拒绝苏禄国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的恳求。明清皇帝对藩属国进贡的礼品从不计较,还体谅该国情形,逐步减少贡品数量和进贡的次数,厚往薄来。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高翔等《明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主要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建立封贡体系的原因,概括明清封贡体系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市舶司(使)是我国古代唐、宋、元、明朝代在对外贸易港口设立的办事机构,用来检查贸易船舶、征收关税、收购王室专买品、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处理其他对外事务。据《粤海关志》所述,宋代征收进口货物税,称为“抽解”,即市舶司对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船只所载之货,按粗细两色予以征税。粗色指一般进口货物,细色指名贵进口货物。粗色通常是抽十六分之一,细色最高抽十分之四;元初沿袭宋朝旧制,对进出口货物抽取定量实物。但为鼓励出口,曾实行双抽、单抽之法,对进口外货加倍征税(双抽),对出口土货相对减税(单抽)。明代市舶司只负责贡舶管理,不负责商舶管理,以朝贡贸易制度代替市舶制度,这与前代相比有很大不同。严厉的海外贸易管制和朝贡贸易制度,抑制了沿海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王朝的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孥云《海外贸易的舶来品和泉州的异域物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1-06-03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九)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 徐州、扬州地区的发展,只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六朝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轨迹是不同的。总而言之,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由长江流域逐步推向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就长江流域本身而言,尽管长江上游地区在六朝以前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但在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原来经济水平较差的豫章地区又迅速发展并开始跟上。这样,整个长江流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这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区?试总结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
(3)这一时期“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4)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2021-10-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盛行时之汴京市场形式已大改观:第一,随处皆有小卖行贩,交易并不限于市区。第二,随处街面,皆有商店酒楼旅舍瓦子(即戏场)之开设,场市分区之形式全不存在,第三,交市时间上之限制,亦不存在,每日自天未明至于深夜或竞通宵,皆有交市之行为。第四,商店之开设,交易之举行,虽脱离市区地域之限制,然常有多数同业商店及多数同业贾贩之交市,集合于特殊之街巷,或特殊便利之地点,称之为“行”或“市”。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  (清前期)苏城机户(工场主)多雇人工织。机户靠手中的资本、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雇工),“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匠(雇工)“计日受值”或“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据《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四  清朝雍正帝时“因用兵西北,恐漏泄机密”,故设军机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清朝雍正帝说:“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鸦片战争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用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摘编——整理自赵尔撰《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有何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汴京市场形式之大改观”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在当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
2021-04-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天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务宽简,氓庶(百姓)繁育。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465)之际,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田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轫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北方经济与南方相比因种种原因呈现出不同特点,由此看来,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2021-11-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牛为耕稼之本”,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唐·张廷珪言:“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因此,自西周“诸侯无故不杀牛”起,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有足够的畜力,以“禁止私杀牛”为内容的耕牛保护制度,便载入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之中。历代法律以牛能否胜任耕作为原则,规定了严格的宰杀标准。《汉律》云:“不得屠杀少齿”,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不按照法定宰杀标准、不经官方机构的审批,无论是牛主(牛的所有者)还是他人,私屠乱宰牛都是犯罪,要受法律的制裁。《淮南子·说山》高诱注云:“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唐代之后,历代法律规定的具体刑罚有轻有重,因时而不同,唐律规定“徒-年”,宋初《刑统》则是“决脊杖十七放”,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徒一年半”,元代“杖一百”。明清律规定:私宰牛马者,杖一百。若病死而不申官开剥者,笞四十。法律禁止任意宰杀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耕牛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而保证政府财政有充足的税源,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魏殿金《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耕牛保护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严格保护耕牛制度的原因。
8 . 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
(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2020-12-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印度的棉纺织业原来很发达,棉纺品曾经大量出口英国。19世纪以后,英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采用各种手段,打击印度的棉纺织业,印度的棉纺织业迅速衰落下去。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人口15万人,8年后只剩下3万人。英国把印度的棉花运到英国工厂加工成棉布,再返销印度。

——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概括材料二与材料三所述的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3)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所述的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2021-05-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