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的观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施行政府严密监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荷兰的私有商业公司有权拥有自己的舰队,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时也有权管辖依附地区。荷兰东印度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尤其是东印度群岛。在此,他们又一次逐出了葡萄牙人。通过这种方式,公司每年能够向其股东支付平均值为18%的红息。

——(美)罗宾·W·温克、L·P·汪德尔《牛津欧洲史》第一卷

材料二乾隆时期,外国商人从事贸易的地点专门局限在广州地区。……外国商人在从事自己所有的交易活动时,都需要和一群被授予对外贸易垄断权的中国商人打交道。公行一般由政府派遣的一名官员来掌控监管,而这些官员一般都能够从这一职位中牟取暴利。每一个外国商船都由一个专门的洋“行”来负责管理,这些洋行不仅管理商业事务,也掌握外来商船的税收,同时也负责让洋人们行为符合规矩。在这一制度下,外国人无权同中国官员直接接触,而在国与国关系层面上,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的条款规定。

注:材料中的公会和洋行均为十三行。

——(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中国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的原因。
(3)指出上述两个机构的不同属性,并简析二者对本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一直是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生产经营方式?概括材料中体现的这种方式的特点。
材料二   1892年著名华侨实业家张弼士为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酒公司。该公司采用欧洲现代酿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建立了窖内恒温为摄氏11度的亚洲唯一的地下大酒窑,它是我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题词“品重醴泉”,以示嘉勉;1915年,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竣工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张裕葡萄酒公司送展的“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味美思)一举荣获最优等奖和4枚金质奖章,“可雅白兰地”因此而命名为“金奖白兰地”,成为世界名牌。这也是中国商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得的殊荣。
(2)“张裕”建立后,仅用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世界著名企业,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功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张裕公司成了一定国有企业。……1994年公司进行了企业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挟品牌优势,成功发行8800万(B)股,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2001年张裕与世界葡萄酒巨头卡斯特集团合作,加速了张裕与国际化接轨的伐。……几年来,张裕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骄人业绩。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张裕公司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发生变化的背景。
2016-01-1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云南蒙自市蒙自一中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政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他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如在冶铁业上,他实行国有民营,规定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有敢于擅自开采者,左脚伸进去的,砍左脚,右脚伸进去的,砍右脚。……管仲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材料二       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齐国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儒家看来,他的思想统统都是异端邪说,遭到儒家的抵制,被后世淹没。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管仲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思想“被后世淹没”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
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
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
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
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
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
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
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出现有何意义?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6 . 610年前(1405年),郑和船队从今天南京附近的刘家港起锚,扬帆远航,使中国海外交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在纪念郑和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中写道:“西纪(注:公历)一千五六百年之交(注:即1500年前后),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而我泰东大帝国(注:指中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言及郑和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凋败,梁启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之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西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
阅读上文,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
(1)梁文中所谓“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指的是什么事件?
(2)“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这个事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西方国家能够利用航海业的空前成就,将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时代。为什么中国不久反而采取了以“海禁”为标志的自我封闭的政策?
2015-06-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云南蒙自蒙自一中高二下期开学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侯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地区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一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年间,朝廷根据江南机户的请求,废除“织机不得逾百张”的限制,丝织业日趋兴盛,南京织机已逾三万张,出现了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的丝织工场。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丝织生产的分工也更细密,机房织出的生绢生绸,还要经过练房、染房、漂房的加工。不管是机房、练房,还是染房、漂房,内部又有许多分工,如练房内部有煮、沤、曝等不同的工序分工。
材料二

请回答:
(1)广州十三行是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民间外贸商行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2)根据材料一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3)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清政府的政策对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并谈谈你的认识。
2010-08-20更新 | 6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长郡中学2011届高三分班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