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朝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二闯入乡村的经济生活,从两方面推动了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市镇牙行”“丝行”“布庄的发展,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震泽镇及其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丝绸之利。市镇犹如逼立于江南河网上的桥梁,把全国对丝织品、棉织品的需求与市镇及四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连接起来,同时也使镇市的商业获得新的膨胀。

——摘编自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两浙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表现。分析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022-12-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022-12-11更新 | 45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高考研究会高考测评研究院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学习效率调研历史试题
3 . 经济活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在传统与近代中新陈代谢,艰难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在明清时期受到哪些经济政策的阻扰,使其未能步入近代?
2022-12-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宋代)福州是地处闽江下游的沿海城市,又是福建路治所在地,所以闽江上中游流域之手工业品、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而下,汇集至福州市,投入市场进行销售,有的转销至福建路各县,有的则贩卖到国内各路,还有巨额商品则船运舶载,远涉重洋,输送到海外各国出卖,与世界各国互易有无。从福州出口输出的商品东至日本,东北至高丽,东南海道可达东南亚、南洋群岛以及阿拉伯各国,例如荔枝干就是畅销国内外的商品。“荔枝制成干果以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汴京);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故商人贩益远,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材料二   宋代福州城市规模宏伟,是有其雄厚的经济背景。它以全省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展对外贸易为前提。宋代,福建农业比以往有着明显的发展,不论从农田面积扩大或水利兴修、耕作技术进步各方面都有所表征。值得注意的是梯田和围垦田的开拓。福建具有山海优势,早在宋代,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农耕技术的进步,开山造田和围滩种植的成绩就已卓著。所谓“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虽土浅水束,山岚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滋,不无少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福州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2-1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笔记06宋元时期-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统编版)
5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里坊制演变从先秦到北魏,中国城市的居住区被称为“里”,里周圈有围墙。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坊”的称呼并逐步取代了里。中唐以前,国家权力通过里坊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家庭。“坊正”是国家设置的基层官职,管理职责明确。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坊门昼开夜闭,禁止市民夜行,“诸犯夜者,笞二十”。

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宋初曾试图恢复隋唐的里坊制,重建坊墙,最终认识到“侵街”潮流势不可当。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形成《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同时,坊作为基层管理单位依然存在,但“坊正”的功能大大弱化。各类社会组织也从最初的“里社(会)合一”走向“里社(会)分离”,并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

——据郑国《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启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里坊制演变”的基本趋势、原因、历史影响。
2022-12-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

——吴均《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北宋以来,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在不断崛起。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前代相比,宋代“市”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朝“市民文化”的表现形态。
2022-12-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960年到1280年,也就是从北宋到南宋这段时间,中国的人口增加了80%,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450美元增加到了600美元,增幅是三分之一。同一时期,也就是从960年到1280年,欧洲的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从400美元增加到500美元,只增加了四分之一,不管是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欧洲都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朝建国后,对海外贸易十分重视。公元987年,宋太宗派宦官八人,分四路到南海诸国招徕商人来华贸易,首先续通了唐时自广州——越南—印尼—大食(阿拉伯)的海上商运航线,而后开通了明州(宁波)、泉州到日本及高丽的航线。到宋哲宗时,将密州(诸城)板桥镇开辟为贸易港,北可到高丽、日本,南可通南海各港,内陆可与内河漕运相连接,是当时一条重要的河海贸易线路,加上宋哲宗时增开的泉州可直达阿拉伯各国的航线,使宋朝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于一贫《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与税收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并指出两宋时期这些变化在国内经济发展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
8 .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这一时期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漂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2022-12-06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战国秦汉、唐宋这两个商业高潮期。《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也写道“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反映出传统“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认知的破除。中国古代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下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逐渐从封闭格局走向了开放格局,其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此外,南方商业性城市及大小经济型市镇、各类草市的发展也尤为明显。“钱帛兼行”虽然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但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铸五铢钱,既满足了第一个商业高潮的现实需要,也推动了第二次商业高潮的持续发展。至第二次高潮期,不仅出现了飞钱这种最早的汇兑业,还出现了柜坊这种最早的金融贮存、保管业和金融信贷业,甚至货币的形式也出现进一步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唐宋这两次商业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突破的表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两宋户数及人口多集中于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四省;元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明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在此基础上考察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其中,明代家族词人群体环太湖流域分布,遍及江浙沪皖四省,且以江浙两省居多。

——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