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清时期,永佃制日益朝制度化发展。拥有永佃权的佃农对所佃租的土地具有永久使用或耕作的权利,如福建古田的佃农“私将田根售卖”,田主“不得过问”。据此可知,当时
A.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改变.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农民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D.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2021-07-0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代唐伯虎在《姑苏杂咏》中是这样描绘苏州酒肆兴旺的:“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清乾隆年间的秀才龚炜记述道:“吴俗奢靡为天下最,日盛--日而不.知.返……予少时,见士人仅仅穿裘,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商品经济发展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D.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松动现象
2021-07-0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元朝建立后,逐渐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局面,下至平民百姓,上到达官贵人都争相从事商业活动,甚至皇室贵族也将钱物交由斡脱商人代理经营,这使元代的商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表明元代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社会经商风气的盛行
C.水路交通运输比较发达D.出现士商融合的现象
2021-07-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自西晋永嘉到南朝元嘉年间(313~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其分布见下表。这说明
A.政局动荡引发经济重心南移B.南方开发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C.南方经济开发已向纵深发展D.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
2021-07-0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后汉书·文宛列传》中有“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的记载。另据居延汉简载:“置长乐里乐奴里卅五反,贾钱九百,钱毕己。丈田即不足,计反环(还)钱,旁人淳于次孺,王充,郑少卿。”其中.“反”为田亩单位。这些现象说明,西汉中期以后
A.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B.土地买卖逐渐地合法化
C.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深化
2021-07-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宋代开始,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引发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行商贸易额的扩大;还体现于大量商业市镇,不定期市场集会的星罗棋布。

——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更有来自国家政权的限制和扼杀。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强力阻制,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自然经济和国家政权其所以能够以绝对的压倒的力量,阻碍和限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

——摘编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7 . 学者孙光圻认为,所谓“永乐开放”仍是官方垄断开放、厚往薄来的朝贡一赍赐贸易,而在民间则实行海禁。这实际上是明政府对海外“开”门‘放”财“买”名,对国内闭关锁国而已。以下对“永乐开放”解读准确的是
A.限制倭寇,有限开放B.海禁政策,内外背离
C.政治贸易,徒损国力D.海外市场,趋向断绝
8 . 魏晋时期,由于畜力拉耙的出现,土壤耕翻后反复耙耢,再加上播种后的挞、辗、锄等一些耕作措施,使得土壤保墒、蓄墒的能力和持久性大大加强了。这反映出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因时制宜
9 . 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国国君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属于战国早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尊盘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贵族重视器物视觉的美感B.青铜铸造技术较为先进
C.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D.生活用品以青铜器为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同时朝廷下令改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卸,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武装贸易集团。当时郑芝龙海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道光二年(1822年),晋商销售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产量的43%~57%都流向了中国。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1741年到1780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17.7只下降为5.1只。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徽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对今天的启示。
2021-07-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