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代商税税率较轻,至元七年(1270年),定“三十分取一之制”。宋元时期,制度化的抑商内容已五去其四,仅在专卖制度中有部分保留。“通商”一词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出现的频率陡然增高,仅《宋史》一书,“通商”一词即出现近50次。《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商贾”“通商惠工”“力墙通商”的记载。在宋元时期的商业政策中,虽然抑商仍未消失,但通商“日益复兴”,通商已深度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材料二:“抑末”是明代的一项宏观的国家经济管理政策,主要是平衡各经济部门的关系,驱使游惰之民归于南亩,保证有足够多的人手从事农业生产,维护传统社会的稳定。而国家理性地对待商业,实行“通商”,则主要是为了足边、裕国、便民,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在制度层面,商人已享有和庶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地位和权利,解除了束缚商人近两千年的桎梏。不过,也应注意到……文化观念的发展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抑商观念仍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制度与行为也会有不相一致之处,抑商行为当然也不可能立即消失。明万历以后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明富《明代商业政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通商‘日益复兴’”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通商”政策的特点。
2023-03-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关于交子的产生,有如下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自李顺作乱,遂罢铸(钱)。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于嘉、邛二州铸景德大铁钱……民甚便之。
元朝《宋史·食货志》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A.材料都记载了交子的产生过程B.交子出现的原因记载相同
C.二者皆为一手史料,完全可信D.北宋纸币取代了金属货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B.严格制作程序
C.保证产品质量D.强化市场垄断
2022-12-22更新 | 185次组卷 | 70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史・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范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中记载,宋初“诸盗典卖田业者,仗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由此可知当时
A.政府规范土地交易B.市易法令逐步健全
C.土地政策抑制兼并D.土地买卖蔚然成风
2022-05-2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四川宜宾·一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9 . 《汉书》记载:“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社会贫富悬殊D.地主残酷剥削农民
2022-05-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倶废,民人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说明王莽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得到了无地农民的大力支持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2022-03-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