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曾一度出现了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甚至许多农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商人负担贩运,农民卷入市场活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摘编自王权《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小农经济经历了极其深刻和复杂曲折的变迁过程:洋纱洋布的大量进口使农村土纱纺织日渐减少,并最终为洋纱所替代,传统小农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消费者和原料的提供者。同时,出现“富户不为商贾,有余资则占田招客户耕种”的现象;大量破产的失业小农开始离开土地,要不然进城务工或谋生,要不然闯关东、走西口、移民海外,再或者当兵、乞讨,当流氓、土匪等。在太平天国起义等农民斗争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地主为了招徕佃户实行减租的政策或者实行永佃制,这在客观上也弱化了佃户与地主的关系。

——摘编自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小农经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变迁的表现。
2022-05-14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B.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D.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2019-03-28更新 | 701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届高三第五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兴修水利、穷兵黩武,使汉朝国力达到最高点,但同时也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新增的大批政府开支亟须新的收入,而终武帝一朝,为寻求收支平衡的努力就一直未曾停止过。

汉武帝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措施是恢复国家专卖制度,将几项高利润商品的生产、销售控制在朝廷手中。他恢复了国家对铸钱的垄断,于公元前119年更恢复了秦时的盐铁专卖制度,稍后又增加了酒类专卖一项……武帝还对某些商品加征进口税,但其余诸项措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如表所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
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
1849328177969234250100
188530714039235171497708100
1911481016204416944451529696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卞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l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l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   如表所示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
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税收方面出现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该时期中国人均GDP仍然在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试从经济方面分析原因。
4 .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07-06更新 | 3819次组卷 | 82卷引用:辽宁省开原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统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7 . 读图《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不能得出的结论
A.农业税相对稳定B.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C.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D.商品经济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日商与英商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些经济的发展使民族资本家和产业工人数量增加,为救亡图存运动积蓄了力量。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023-03-08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部分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间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积极回应世界文明潮流的结果。它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据此,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地主阶级危机下的自救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0 . 下表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办的部分企业汇总。这表明
名称开办年份创办人地点经营方式
淮军行营制造局1870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天津官办
轮船招商局1873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上海官督商办
台湾基隆煤矿1876年台湾巡抚沈葆桢基隆官办
开平煤矿1878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唐山官督商办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经济转型趋势显现D.中体西用思想发生改变
2021-03-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