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铁矿石的出口及钢铁进口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的重工业较为落后B.中国外贸逆差严重
C.中国民族工业稳步发展D.世界经济迅速复苏
2023-01-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如表为中华民国三十年重庆5家政府企业产品的产量统计情况(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种类大炮步枪炸药包飞机炮弹地雷手榴弹
数量526门33000支20000余个40多架6万多发38000个45000颗
A.活跃了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B.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D.冲击了官僚资本的地位
3 . 一战期间,面对列强烟草公司商业上的打击和诬陷。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英美和日本的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爱国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B.民族烟草工业发展进入春天
C.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D.美国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4 . 1876年3月,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该公司7艘海轮、9艘江轮等全;部财产作价白银222万两,购归局有。12月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是为中国民族企业对抗外商倾轧的一次重大胜利。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体现了“官督商办”的鲜明特点B.一定程度维护了晚清民族经济利益
C.刺激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D.利于近代民族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造成1919年以后四国对华贸易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四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

A.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C.列强宰割中国局面的重新形成D.西方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2021-10-26更新 | 666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 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 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民初之十年实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据苏星《新中国经济史》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1956年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7 .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商品粮有所增加;战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刺激下,其出口增加的幅度大为提高,1840~1894年,仅桑蚕茧的出口量就增加了147万担,价值为4157万余两关银。这一变化
①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②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③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发展
④说明中国经济作物竞争力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8 . 1840-1845年,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中国输出的丝、茶等农副产品都呈增长之势。1846-1856年,英国对华输出额开始急剧下降,而中国茶叶的出口增长了55%,丝的出口增加三倍多。这说明
A.英国的工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要B.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具有顽强韧性
C.长途货物运输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D.西方列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加剧
9 . 1896年,汉阳铁厂改组之际,张之洞说:“环顾四方,官不通商情,商不顾大局,或知洋务而不明中国政体;或易为洋人所欺;或任事锐而鲜阅历;皆不足任此事。”据此可推知,张之洞改组汉阳铁厂倾向于
A.“官督商办”B.“官办”C.“中外合办”D.“商办”
2021-05-20更新 | 320次组卷 | 9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辽宁地区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近代农学及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构成了该地区农业经济近代化的基本内容,代表了该地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总流向。

——摘编自衣保中《清末辽宁地区农业经济的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曾经是粮食短缺省份,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立足于通过本省增产解决粮食问题,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逐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粮食生产发生历史性变化,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如今更是“自给有余”,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摘编自范忠宏《新中国70年辽宁农村发生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辽宁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生产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2021-05-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