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5年,李鸿章筹办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866年,设立福州船政学堂。

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5年,天津设立陆军武备学堂。

1887年,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

1890年,张之洞建汉阳铁厂。

1893年,设立湖北自强学堂。

——摘编自陈恭禄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和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求新是中国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简介(部分)

章节标题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第一讲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内容:制定价格、财政、税收等配套措施,实行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
说明:通过放活微观,管制宏观,形成了系统性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经典模式,影响力持续至今。
第八讲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1
第十讲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内容:1950年国家对重要战略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建立起了相应的计划管理体系。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说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使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二讲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2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参照第一、十讲,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内容的陈述及说明。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山东省城济南的商贸发展已远不及烟台、青岛等“约开商埠”城市。随着胶济铁路即将竣工,德国势力必将籍铁路的便捷,由胶澳一隅向山东腹地扩张。19045月,在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和前任巡抚袁世凯奏请之下,在胶济铁路沿线最重要的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音《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材料二   济南开埠后,在山东政府“通商惠工"政策的扶持鼓励之下,中外资本源源流入。民办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洋行林立。至辛亥革命前,济南的城市人口由开埠前的12万增至25万。

——摘编自王音《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济南开埠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析济南开埠的历史意义.
4 .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煲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摘编自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国民革命时期
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
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
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土地革命时期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
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
外,均归农民所有。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
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
(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
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
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
食及其他财产。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0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建立国民银行的报告》,由此产生了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和第二银行(1816-1836)第一、第二银行逐渐发展为对全国货币银行体系进行集中管理的中央银行,具有代理政府财政的特殊地位,如代收税款,接收政府存款等,使之掌握了大量地方商业银行的银行券,两行实际上可以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紧缩和扩张信贷。为了摆脱联邦政府的控制,19世纪50年代,自由银行制度在全国扩展,至南北战争爆发,全国约有1600家州立银行,共发行货币7000多种。劣币、假币充斥流通领域,普通人根本无法鉴别,以致专门鉴定货币真伪良劣成了时尚的职业。鉴于混乱的货币银行制度,1864年,《国民银行法》确立,新的国民银行体系并没有一个集中管理的中央银行,而是由联邦政府特许建立了众多家国民银行。各国民银行发行银行券,但必须以联邦政府价券为担保,但技术层面上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此后,工商业银行家掀起了银行改革运动。

——摘编自陈明《美国早期银行纷争及其深远影响》

材料二   在中国新式银行兴起之前和兴起之初,中国的金融势力完全操于外国银行及钱庄手127年,中国本国的新式银行创办多达311家,创办资本总额约19943.8万元。从实存数来看,1911年末中国的本国银行共存16家,资本21355万元,到1925年,家发展到158家,实收资本总额16914万元,有专家对1925年全国银行,钱庄总资力的估算,外国在华银行占其中的32.1%,中外合办银行占4.6%.钱庄占22.5%,而华资银行占到40.8%华资银行的实力不容忽视。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民银行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重视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22-02-19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10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发展变化-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早期留美的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慈禧批准从全国选招的留学幼童,于1872年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为避同学嘲弄,有人剪掉了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险。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慈禧批准撤回全部幼童,遣送回国,并关押起来,最后不问所学而分配到全国各地。尽管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那并非初衷。

——摘编自屈秩著《留学制度的演变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材料二   教育部系统1951-1965年留苏学生人数示意图


——摘编自周尚文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政府撤回留学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留苏学生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