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氾胜之书》记载有:“春气未通,(耕)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这说明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轮作养田B.因地制宜C.动力先进D.精耕细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2021-06-04更新 | 57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栏为2020年发布的汉代路县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从中可推测出
A.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B.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
C.汉代的冶炼技术比较发达D.路县的商业贸易尚不活跃
2021-06-01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1届高三适应性训练(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绍兴年间楼琦任于潜县令时,绘制《耕织图》,其中21幅《耕图》包括∶浸种、耕、把耨、秒、碌磷、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割、登场、持穗、簸扬、砻、春碓、簏、入仓,描写了稻谷栽培到加工的整个过程。图1为"耙耨"图及配诗。



图1 狩野永纳(日)摹写南宋楼琦原作“耙耨”

"耙"配诗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

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

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

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

材料二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获楼琦《耕织图》,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以其为基础重绘《耕织图》。焦秉贞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46幅,其中23幅为《耕图》,在楼琦21幅《耕图》原图及配诗基础上新增"初秧""祭神"。图2为新增"祭神"图及配诗。



图2 “祭神”图

"祭神"配诗

一年农事周,民庶皆安逸。

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

五风君德生,十雨苍天济。

当年后稷神,留与后人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与清《耕图》的异同,并作合理解释。
2021-05-29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渠)旁高卬之田汉武帝认为“左、右 内史地,名山川原甚众,细民未知其利,故为沟渎,畜陂泽,所以备旱也”,他大力支持上述建议 并将其付诸实施。汉代统治者这样做旨在
A.发展社会经济以增加政府收入B.兴修水利以增强抗灾能力
C.鼓励百姓开发山川以扩大耕地面积D.增强政府实力以解决边患问题
6 .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7 . 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2021-05-23更新 | 1149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1·山东·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楼璹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元、明、清皆以此为范本。

雍正《耕织图》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间刻版印制的《耕织图》为蓝本,由清宫廷画师精心绘制而成,耕图、织图各23幅,每幅画上都有雍正的亲笔题诗。

乾隆《棉花图》共16幅,每图附有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从棉花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乾隆特为每幅图题诗一首,后以木版、石刻、烧制瓷书等方式颁行天下。


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耕织图》历史价值的认识。
2021-05-1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学科网2020-2021学年高三大联考-5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历史试题(山东卷)
9 . 南宋画家楼璹(1090—1162)创作的《耕织图》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化耕织图,开启了耕织图像系统化、体系化的创作与推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楼璹《耕织图·序》记载,宋高宗即位于江南,“备知民瘼(疾苦),尤以百姓之心为心,未遑它务,下务农之诏”。楼璹当时任临安於潜县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创作了耕织图共45幅,包括耕图从浸种到入仓21幅,织图从浴蚕到剪帛24幅。《耕织图》进献高宗后,高宗十分欣赏,对楼璹进行嘉奖,命翰林图画院摹绘,加以推广。南宋后,各种形式的《耕织图》纷纷出现,并得到历代皇帝的嘉许和推广。


国内著名学者王加华教授研究《耕织图》后认为:“耕织图的编绘并不只是发行一册图画那么简单,也不单纯是为了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而是具有深远的象征与社会治理意义。”


根据材料,指出上述学者的任意两个认识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加以说明。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按照许倬云教授的说法,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摘自《余秋雨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主张远征”。简要分析这种特性给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围绕材料二,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1-05-17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