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中国远古先民使用杵臼舂捣的方式给谷物脱壳,后又利用杠杆原理改手臼为脚踏,即为脚碓,晋代连机碓(见如图)可以“水轮翻转无朝暮,舂杵起落有后先。”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B.革新动力以提高效率
C.灌溉技术的不断突破D.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2021-11-18更新 | 305次组卷 | 19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6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3大核心考点+60道高频考题)
2 .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河。经过十万余人(次)的辛勤劳动,终于疏通了黄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几十个县经常被淹的土地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改道。由此可见
A.汉政府竭力维护小农利益B.汉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王景因治黄有功受到重用D.东汉时黄河治理成效卓著
3 . 《诗经》及《周易》中有菑(zī)、新、畬的记载:“田,一岁曰蓄,二岁曰新田,三岁曰舍。”菑田,指休闲田,任其长草;新田,是指休闲之后重新耕种之田;畬田,则是耕种之后第二年的田,田中已长草,但经过除草之后,仍可种植。这一记载证实了
A.铁农具对耕作的重要B.先秦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C.先秦农业耕作的发达D.先秦民众生产劳动的艰辛
2021-08-16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按单元章节训练卷(课标全国专用)-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大清律例》规定:“每年自四月初--至七月三十日,一切民词,除谋反、叛逆、盗贼、人命及贪赃坏法等重情,查有确据者,俱照常受理外,其--应户婚、田土等细事,一概不准受理;自八月初一以后方许听断。”这一做法旨在
A.保证司法审判程序规范B.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C.确保农户安心从事生产D.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5 .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邦本的国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作用。这体现了传统农业怎样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导致小农经济发展艰难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研究者发现,汉代耦犁中的铁铧最初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耦犁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逐渐推广。这表明
A.土地私有制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政策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2021-07-29更新 | 451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能力提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崔定《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犁耕技术发展的特征。
2021-07-07更新 | 560次组卷 | 3卷引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选必2-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哈佛中国史》载:“唐后期,中国南方的地主们将水稻种子浸泡在煮沸的动物骨头的溶液里,有时还混入蚕沙或羊粪,以保护其不受虫子和疫病的侵害,然后将谷粒种人特殊的苗床,苗床经过反复的深耕以使土地松散。”这一做法反映了唐朝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南方普遍种植水稻
C.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D.开始使用除虫技术
9 . 商代的农作物有黍、稷、麦、稻等,商人的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其他的植物名来替代。这反映出当时
A.黍成为主要农作物B.耕织结合模式出现
C.稻米成为主要食物D.小农经济基本形成
10 . 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
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2021-05-23更新 | 1149次组卷 | 24卷引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