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1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020-08-15更新 | 196次组卷 | 44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水利工程修建的高潮,例如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从根本上说体现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C.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D.人类对自然的征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头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以前所罕见。据此可推知
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4 . 汉代出现的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本质特点是
A.重视水利B.休耕轮作C.精耕细作D.刀耕火种
5 .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B.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材料三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影响文明转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7 .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2020-07-29更新 | 513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能力提升)
8 . 秦晖教授曾把一 般的“皇权不下县”说的核心观点概述如下:“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材料中“自治”的根源是
A.中央对地方管理严重缺乏有效性B.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影响
C.宗法制较好地运用在地方管理中D.伦理道德对地方管理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
2020-07-22更新 | 901次组卷 | 5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评
10 .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诗中涉及的灌溉工具为“龙骨水车”,也被称为
A.耧车B.水排C.翻车D.筒车
2020-07-1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专用】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