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榜下提婿"是宋代特有的一种婚姻方式和观念。科举发榜之日.达官富室之家举家出动,争先恐后地“挑选"新晋进士做自己的乘龙快婿。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科举制度趋于完备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C.婚姻观念自由开放D.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市镇是在集市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区域工商业中心。有学者对明清时期苏州府、松江府所属市镇的数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见如表),据此可反映出
年代1550年以前1551—1722年1723—1861年1862—1911年
苏州府102128157264
松江府59113167369

A.“苏湖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C.江南市镇经济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D.近代通商口岸开放冲击了江南市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清时期的史籍中有很多对商人致富的记载,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由此推断当时
A.社会转型缓慢B.土地私有制度发展
C.读书氛围浓厚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2021-02-27更新 | 34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原王朝(部分)与西域往来的主要通道如表。这种变迁说明了
朝代与西域交往的主要通道
河西走廊
南北朝青海道
河西走廊
北宋北渡黄河,再经河套地区
河西走廊
A.交通情况受政治形势影响B.经济重心一直处于北方
C.东西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D.丝绸之路发展陷于停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明朝初年规定:“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准穿绢布。”明中叶以后,商人尤其是富商已是身着绫罗绸缎,其生活之豪华,已俨然傲视王公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弱化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 . 唐朝规定,“市”内的货物由官员按品质定为上、中、下三种价格,价格变动每十天登记一次。官员评定物价不公,按照物价的偏差程度以贪赃论处,若从中捞取好处,按盗窃罪论处。这些规定
A.规范了市场交易行为B.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C.确保了吏治清正廉洁D.维护了商业经济秩序
7 . 《唐律疏议》规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代宗时下令:“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德宗时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唐朝侵街现象屡禁不止说明
A.城市商品经济发展B.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C.城市管理愈加严格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8 . 永乐年间,来华朝贡的使团规模都大大超过了洪武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各使团来华朝贡的次数多达318次,平均每年有十国来朝。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奉正朔以威其邻”B.“虽云修贡,实则慕利”
C.“宣德化而柔远人”D.“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它反映出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农村集市B.出现坊市分离C.商业市镇兴盛D.长途贸易繁荣
10 .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根据百度等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