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并说明该计划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0-12-26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名称主要范围
汉朝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西域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西域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西洋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西洋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欧洲国家
晚清西方、西洋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二战后的“西方”与晚清的“西方”内涵有何不同?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何共同特点?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2017-06-09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经济布局的变化是考察历史变迁的一条大脉络。
材料一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加速,中国的大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现为南方优于北方。近代以后,自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这种巨变,是近代生产力性质不同于古代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作用也有所不同的反映。
——据吴松弟《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和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角度评析“一五”计划。
材料三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结合工业革命的历史,从国际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这一论述的理解。
2016-12-12更新 | 5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四川省高三联测促改活动第二轮测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