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4 道试题
1 . 下图为汉画像石中的《斗牛图》,画面左刻一力士右手举锤、左手推掌,与牛拼搏;右刻一牛怒目弓首、扬蹄,以角前抵。该图可以反映出(     
A.汉代社会秩序十分混乱B.大一统王朝恢弘盛况
C.牛耕耕作方式开始出现D.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
2024-03-19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南朝之际,扬州有建康的东西二治、梅根治、铁岘山冶、六安冶等,荆州有新兴冶。同时,民间私治也很盛行,“一断民私鼓铸,而贵卖铁器,商旅吁嗟,百姓咸欲为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田耕作形成一套完整的耕一耙一耖作业,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在广东连州的一座晋墓中,带有“(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或六年(312年)的砖铭呈现了当时农田耕作的情景,一牛挽犁田和一牛拉耙耙田。南齐武帝时,戴僧静为北徐州刺史,“买牛给贫民令耕种,甚得荒情”。在北魏前期的遗迹中,生产工具主要为骨镞,兼有少量的铁器。而北魏天赐元年(404年)“置山东诸冶”,“其铸造铁为农器、兵刃”。太平真君年间,“课畿内之民,使无牛家以人牛力相贸(交换),垦殖锄耨”。

——摘编自杨乙丹、何婧云《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史实(整体或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上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起根本性作用的。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让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让人类社会的发展获得动力。

——摘编自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生产工具,以具体史实阐述该生产工具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选择的生产工具要具有时代特征,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4 . 如图为河南省密县打虎亭发掘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石的右边有一座高大仓楼,中部是一身穿长袍、面肥体硕的地主席地而坐。地主对面是缴纳地租的农民二人,地主家中的家丁在协助收缴地租。该画可用于研究当时(     
A.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B.常平仓在郡县的设置情况
C.商品经济的繁荣局面D.租调制对农耕生产的影响
2023-11-18更新 | 12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宏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齐民要术》总结了种植谷类的经验:“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这是因为“春气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辄死。夏气热而生速,曳挞遇雨必坚垎”。这表明当时(     
A.气象学获得显著进步B.农业生产注重因时制宜
C.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D.耕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2023-10-27更新 | 202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汉初,畜力比较缺乏,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规定凡是偷盗牛马者,将处以重刑。而到汉武帝时,“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C.生产逐渐恢复并发展D.食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为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藏魏晋时期二牛耕地图壁画砖,左侧绘二牛驾直辕犁,一男子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后面一树上栖鸟,画面上方有二飞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当时牛耕生产技术的普遍性B.反映当时农业达到精耕细作的地步
C.佐证了魏晋时期人民的生活富足D.农业技术推广巩固了国家一统局面
2023-05-14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水利与中国历史】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区水利工程总数中,北方的陕豫晋冀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汉、隋唐和宋,分别为81%、41%、6%;苏浙闽赣皖川水利工程所占比例在以上各时期分别为12%、45%、69%。战国时秦的地广人稀能吸引地狭的三晋农民,汉代郑白渠能“衣食京师亿万人口”,唐有“秦中地狭收粟不多”之忧。南宋时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江浙闽广,东南沿湖沿海及丘陵地区圩田、围田、梯田、塘坝、涂田得到开发。明朝移民开发了长江中游两湖平原农田水利。“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不满乃至反对运河漕运的思想。“会通河全是人力做成,使水节节就制而为我用,功亦伟矣。然当时臣工,何不移此心力,共成西北水利,而顾为此以困东南,大巧反为大拙”,有人痛心于国家“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道光时才停止漕运,实行海运。

——摘编自王培华《水利与中国历史特点》

材料二   《史记·河渠书》有“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记载。隋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通州、南达杭州的南北大运河。唐代自安史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古代都江堰灌溉总面积为150余万亩,至1949年前夕,灌溉面积为200余万亩。1949年以后,经过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1026万亩。同时,都江堰引水还保证了成都平原工业发展用水和数千万人民生活用水。东南沿海的鉴湖水利工程修建成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千百年来,在运河开挖、修治和使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作用,在运河区域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

——摘编自王培华《古代水利工程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2023-04-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4月调研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6次大的变迁。第一次发生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经河北省盐山县入海,《水经》上称之为“大河故渎”;第二次发生在王莽建国三年,当时黄河主流迁徙到魏郡,经清河、平原、济南到千乘;第三次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河水渍决造成新的河床,分成东、北两支,分别从河北青县和山东无棣入海;第四次是阳武故堤溃决,此时黄河之水进入淮河;第五次是元世祖二十六年(1289年),黄河之水全由淮河承受;第六次发生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黄河再次改道北徙,从济水入海。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黄河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从1950年开始,河南省先后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复堤运动,到2020年年底,黄河河南段基本建成了标准化堤防。人民胜利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2001123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全部竣工。黄河小浪底水利框纽是黄河干流上又一个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调查表明,自2019年以来,河南省黄河沿岸的13个省辖市(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等生态环境质量指标逐渐向好。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苏武江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黄河治理》


结合历代治理黄河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3-04-0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3届高三模拟信息卷(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正德年间《姑苏志》中记载当地“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于岁暮,凡风云肠雨之变,潦旱丰歉之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生产注重了精耕细作B.理学观念渗透到生产实践
C.农学发展有一定神秘色彩D.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