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称颂的是
A.漕渠
B.白渠
C.龙首渠
D.都江堰
3 . 下图所示的农业灌溉工具最早出现在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曹魏时期
D.唐朝时期
2018-07-14更新 | 322次组卷 | 19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夏季会考历史试卷

4 .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材料一中国古代主要水利事业数量及分布地区统计表(汉—宋时期)

时间/地点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总计
两汉181945111411156
魏晋南北朝21436111377221160
隋唐五、代4515352541619134721338111293
两宋209392424117162715410840185727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两汉至两宋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唐中后期,“诸雄割据”,“虽亦尝有边境上之兵争,然南方各道所受战争影响远不如河南北及关中区之长且烈。”宋朝立国之后,太祖曾规定“有能兴水利、辟田荒”者“有司具赏格”。仁宗、神宗时期,官府督修了淮南、两浙、福建等地的水利工程。两宋时期,伴随北部国防边境线不断南移,出现了人口不断南迁的现象。唐中叶南方人口比之前约增近5倍,宋代中期约增近6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唐宋时期南方水利事业发展的条件。

材料三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呈递了《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比较详细地介绍西方各国在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如机械化、化肥和温室大棚等,提醒朝廷决策者较其得失而知其富强之所在;并建议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在《请励工艺奖创新折》中,康有为建议奖励新技艺、新发明,特许专卖,甚至设立爵位以吸引各界人才。这些主张均被光绪帝所采纳,并以诏书方式颁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的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意义。

5 . 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第445窟中部分壁画的线描图。依据图片信息,可以推断这幅壁画的创作不早于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刀耕火种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2018-07-05更新 | 466次组卷 | 43卷引用:2014届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7 .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18-06-09更新 | 10753次组卷 | 98卷引用:北京市101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8 .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2018-06-03更新 | 452次组卷 | 3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
2018-04-03更新 | 177次组卷 | 19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公元9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帝国粮仓囤积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了”。下列史实与上述现象无关的是
A.政府在黄河流域大力营建灌溉渠系B.耦犁、代田法等先进耕作方式的推广
C.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的使用D.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