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神宗实录》                 
②“宗庙之(指牛)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④“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2 . 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中描述曹魏时某农具:“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该农具是
A.水排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王祯《农书》记载某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珑,横桥四堕,中置楼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楼,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该农具
A.出现于春秋时期B.因犁壁的发明而推广
C.适用于南方水田D.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西汉农书《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即是要及时耕作,改良土壤,重视肥料和保墒灌溉,及早中耕,及时收获。由此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5 . 下表反映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的生产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地区概况
松滋县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季秋季产面或稻
英山县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程度较高B.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较突出
C.粮食生产开始出现精耕细作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格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
2020-11-14更新 | 1513次组卷 | 24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的物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后来两千多年来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铁犁牛耕的出现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020-10-13更新 | 106次组卷 | 20卷引用:宁夏中卫市中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8 . 据《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隋唐五代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远超过自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历代水利工程数量的总和。这反映了
A.农业经济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C.土地制度改变D.资本主义萌芽
9 . 有学者指出: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
C.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和推广
10 . 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主要水利工程。据此可知
名称时期开凿时间主持国家
邗沟春秋公元前486年吴国
西门豹渠战国公元前421年魏国
鸿沟战国公元前360年魏国
都江堰战国约公元前256年秦国
郑国渠战国公元前246年秦国

A.秦魏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竞争激烈B.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C.当时各国日益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这时期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