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自古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随时代变迁,我国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


材料二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   下图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松太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的原因。他们破产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有何客观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线段DE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 .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商号后,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种经济类型?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经济类型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作者主张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017-06-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农业时期,东西方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基本一致,但后来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差异。早在西周时期,中国耜耕农业已经十分普遍。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中国农业就进入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摘编自赵晓玲、张占军《论中国古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三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1)材料一中从图1到图4表明中国古代耕犁在制作材料和动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图3到图4所示耕犁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秦汉以后古代中国传统农业有何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若无产者,赴逐雇请,尽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以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本”“末”分别指什么?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3)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三所示经济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四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比较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的来看,这是一块像中原一样肥沃的土地(那时候这里并不缺雨)。中华文明就是从这一地区兴起。史前时期不为人知的那几百年时间,被用来焚烧并清理覆盖着西北黄土高原的灌木丛林,被用来排干浸润着东北中央平原的沼泽湿地。《诗经》中的远古歌谣颂扬了这项劳作:“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又除草来又砍树,田头翻耕松土壤。千对农人在耕地,洼地坡田都前往。)

——摘编自《伟大的历史》

材料二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幕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1)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哪些?这一农业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材料二反映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明显不足?
2020-07-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手工业技术,科技发明、创造等……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家庭世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集中到一人身上,从而形成了历史上众多的“祖传秘方”(政府一般只保护与维护专制统治有关的某些特殊技术与标志,如专为皇家生产的御制技术)。然而这种传承模式,往往因循守旧,与世隔绝,无法吸收别人的技术……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文化报》

材料二1624年英国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发明人享有14年的专利和特权,“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使用这项发明”,这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研究统计,《专利法》出台后的200年里,英国进入了发明创造的高峰期。1680——1689年,登记33项发明专利;1690——1699年,登记102项发明专利;1700——1759年,登记379发明专利。由于专利制度保障,很多人投资各种发明创造,为新发明的市场化提供制度保证。例如,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的运行效率,获得专利,得到了巴洛克、博尔顿等企业家的风险投资,促进了蒸汽机技术的市场化进程。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登记专利,该专利在英国得到广泛推广。

——摘编自何成刚《拓宽史学视野,提升史学水平》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知识产权保护与西方近代专利制度的主要不同;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你认为需要哪些条件?

2018-06-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