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802年《合肥县志》中有关于农户生猪养殖的记载:养猪应设猪圈,避免放养家猪,圈中应用田土和稻草铺垫,生猪可食用人的残剩食物以及谷糠、瓜皮等,其排泄物与垫土混合后可做上好肥料。这些记载反映了(     
A.畜牧业的规模化养殖B.农户生活品质大大提高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D.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2022-07-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西周“诺侯无故不杀牛”起,以“禁止私杀牛为内容的耕牛保护制度,便载人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之中。历代法律以牛能否胜任耕作为原则,规定了严格的宰杀标准。历代法律的这一规定(     
A.说明了铁型牛耕技术的普及B.促成了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
C.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D.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图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外形酷似鸳鸯火锅,一半是农田,一半是池塘,中间还摆放有陶制的鸭子、鱼、荷叶、莲蓬等,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景象,它生动展现了云南先民(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
C.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D.庄园化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
4 . 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时期的时间观念最初是模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打鸣、以太阳月亮扮演着钟表的角色。从生活经验出发,在长期的劳作中,传统农业社会的先民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渐渐发现时间是有周期性的。不同农业文明制作了各种简易计时器以及制定了历法来指导家事。如日程。

——摘编自郭海燕(大众媒介对时间的呈现与影响》

材料二   自工业时代以来,时钟时间就被视作时间的代名词。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崇高地位以及计时技术本身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时钟时间在工业社会中获取了无与伦比的绝对权威。时钟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表针的匀速运动,这使时间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在流逝”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树立了“准时、公平”的权威地位。历史必须沿着时钟时间才能继续下去,管理活动也必须严格限制在时钟时间之内。

——摘编自于飞《论时钟时间观念下管理的弊端》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的时间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时间就是金钱”变为“财富就是时间”,时间成为最宝贵的东西。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劳动者工作日进一步缩短。于是,劳动者拥有的自由时间增加了,可以更多地从事教育、科研、艺术、体育等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

——摘编自甘爱平《论近代与现代时间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社会时期时间观念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时代时间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时间观念演变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棉花及棉布生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古印度的棉花在公元前2-1世纪进入今中国疆域,但一开始还是停留在西北与西南两个方位。在很长时期内,棉花这个物种并没有进入内地,到了隋、唐,棉布虽然还依赖外部输入,但已为更多的人所知,成为很多诗文的歌咏对象。宋元时期棉花已在内地安家落户,甚至还能够总结植棉的经验。国家层面也开始设立有司征收棉花以充赋税。明初,国家更是立法要求广泛植棉。棉花替代麻布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和人民生活史上的一大变革。

——摘编自李麦广《棉花传入与中国人口增长》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四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其中超过半数是作为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在近代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欢迎。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很快就增加到20万。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这些棉布绝大部分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完成的,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是乡村对乡村的交易,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晓婷《棉花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花作物在古代中国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原因,并说明棉花的引入对中国是“大变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土布生产的特点,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土布生产没有向工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宋代范成大在《骖鸾录》中记载:“泊袁州,闻仰山之胜久矣,去城虽远,今日特往游之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反映出,宋代时
A.仰山成为闻名的旅游区B.袁州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
C.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D.仰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22-05-15更新 | 145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据记载,唐朝建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仓廪系统。这些仓廪建造科学、分布合理,各仓场容量大、利于防火防潮。不同仓场的选址很有计划性,太仓、正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等根据实际需要随地设置,转运仓依据水陆运输的需要节级设置。据此可推知,唐朝的仓廪建设
A.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B.表明朝廷重视技术传承性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D.满足了百姓对粮食的需求
2022-04-18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在《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冬,民既入(入:呆在家里),妇人同巷,相从夜绩(绩:把麻搓捻成线或绳)……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汉代
A.家庭手工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B.纺织技术较为成熟
C.已经出现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D.社会生产普遍采用集体经营的方式
2022-04-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以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为主要特征的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税赋制度的优化、佃农地位的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宋代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使得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冲破了传统“市坊”格局的限制。

——《汉唐与两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材料二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宋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农业的发展变化对两宋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2-03-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