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干支历的岁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皇权仪式加强B.农桑是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
C.重农抑商一直推行D.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 下表反映了西汉农民家庭平均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这说明该时期
项目数量(钱)
收入粮食8500
支出田租(实物)+算赋和口赋(货币)283+406
兵役和徭役2300
日常开支食+衣+祭祀等仪式4918+2732+300

A.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B.农民的收入不敷支出
C.农民的收入主要供给官府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传统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并影响着民族性格。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
A.以经济关系为纽带B.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基础
C.以分封制度为特征D.强调公平正义法治的伦理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根据下表所列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人口数量耕地面积人均耕地
(亿人)(万公顷)面积(亩)
1753年1.844901.504.00
1766年2.085204.893.75
1784年2.865070.492.66
1812年3.345259.532.36

A.精耕细作继续发展B.人口优势逐步显现出来
C.生产关系发生剧变D.农副产品实现了商品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明清《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的应用。……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发展迟缓。同一时候,美国对新技术的态度则完全相反。

美国在这时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集聚了力量。……在一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了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根据《世界经济运动轨迹探索》等改编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美国对新一轮“科技创新”的不同态度或对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美国“科技创新”的两例突出事例。

材料三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由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方向加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悄然发生变化,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从2001年到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比重由37%下降到30%,欧洲从26%下降到22%。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目前在科技创新上仍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但优势正逐渐缩小,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活化地带,在全球科技创新“蛋糕”中所占份额持续增长,对世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也快速上升。

——白春礼《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科技创新格局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其出现的背景。
2019-06-2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热身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
A.民本思想的盛行
B.儒墨法思想融合
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种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拖欠的债务)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

——(宋)王柏《鲁斋集》


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指出“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应如何看待宋代的这一新的社会现象。
2019-04-28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河西区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X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55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议。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原因。

材料三   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既要把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引导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小农户依法组建产业协会、联合会,共同对接市场,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让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皮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等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农业历史形态的发展方向有何相同之处?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当今小农户的发展具有哪些优越的时代条件?
2019-04-0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河北区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展农业,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那就要靠精耕细作。中国农业二者都有,但主要是后者。欧洲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表现在每户耕地面的大,但耕作粗放,单产较低。然而,农业生产率,即每个人占有的粮食数并不少于中国,这是由于耕地面积大的缘故。

——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欧封建社会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当每户家庭的农田都能达到一定面积时,总产量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农田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提高劳动产出。但是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减少了每个农民家庭可耕种的土地。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农田的面积越来越小,直到掉到生存线之下。为了生存,中国北方农民不得不为闲置的劳动力找到新的出路。家庭手工业如棉纺织业能够提供而外收入。季节性的到城市打工提供了另一种收入。

——(美)魏斐德《中华帝制的衰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此前相比,18、19世纪农民对手工业、商业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大约到了1800年,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人口开始超过资源。农业依然是经济的最重要部门,土地的单位产量依然很高。但人均产量开始急剧下降。结果就日益入不敷出,能够满足全社会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期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越来越少。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改变或扭转这种状况。
2018-12-16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静海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